当有些导演照猫画虎般地、鹦鹉学舌般地、东施效颦般地、邯郸学步般地打造着所谓的大片巨制,试图靠让观众震耳欲聋、刺眼欲花、穿心欲破和焚身欲焦来捞取票房银两的时候;香港有着典型的“谁说女子不如男”风格的女导演许鞍华,用她那一贯地稳健而淡定地驾驭,深情款款、温情脉脉、动情袅袅、柔情依依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类人间人性人情交织交融交会交叠的故事;加上天王刘德华和淑女叶德娴,两位得心应手地倾情演绎着各自像是度身定制的角色,和他们珠联璧合的表演,我们观众想不入戏、想不当真、想不感动、想不流泪,难!
不知道您看了这部戏之后,是觉得东家能找到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佣人是一种福气呢,还是佣人能得到这样一个心地善良、温情脉脉、知恩图报、情同家人的东家是一种幸运呢?我更认可前者。女佣桃姐心灵手巧、温婉细腻,从她13岁的少女时代起就进入东家为佣,先后服侍了东家四代人,并和东家的五代人见了面;她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个家族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成为了这个家族温暖、踏实、安心和依靠所在;这样的佣人在我看来真是太难得了,解放前不少、解放后不多,《红楼梦》和《家》《春》《秋》里,都有不少这样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佣人。而那种人到中年却形单影只、爱女佣胜过爱老妈的男人,现实中却并不多见,看做派倒像是我们同志圈中的人。所以,戏里忠厚老实的女佣更真实生动,而柔情似水的东家则戏味十足。
把这部家庭伦理戏放到社会的天平上来称量,我认为有两大主要看点:
一是对家佣现象的正确认识。在世界上大多数正常发展着的国家里,说这话显得很多余;而在我们这个畸形发展来的国家里,却是不得不说的话题。在我们这个曾经以阶级斗争为国家大纲的国家里,一个很可悲的认识是:用法律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来替代社会中的人人平等。这样就出现了十分荒诞的笑话:历朝历代,劳动人民本是国家的主要统治对象,却被当朝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地说成了当家作主;甚至为了自圆其说而绞尽脑汁地用一百个谎言来掩盖这一个谎言。在此荒唐中,本是社会大众生活所必需的佣人群体做为被压迫、被奴役的对象而被彻底“解放”了;其后迫于强大的现实就业压力,把家佣打扮成了家政,甚至不惜让大学生去入佣人行,也让阶级说登峰造极地成了自相矛盾的谎言垃圾。可是,斗争大纲变了,家佣们被革命激情点燃了的心却就此无法平息了,一面拿着东家给的血汗钱活着,一面却不甘心人人平等理想下人家的花天酒地和自己的寒酸度日;于是,佣人们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闹腾,能偷就偷、能贪就贪、能插就插、能拆就拆,让田教授之类的东家门伤透了心,一连换了28个保姆,还是无法找到称心满意的佣人。田教授们也许忘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早已经百炼成疯的斗士们,做保镖绝对比做保姆更合适!不过,真想找个桃姐似的保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去革命烈火尚未烧到的港澳台或是东南亚去看一看吧,在这片烈火曾经烧了几十年的焦土上,还是死了心吧,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新说吧?
二是现在全世界普遍感到棘手的养老问题。观众们看到桃姐去的那家养老院了吧?吃饭成了孩子气十足的游戏:一个服务生坐着滑椅快速地给吃饭不能自理的老人们喂着饭;一个老汉的假牙放在桌上,另一个老汉会糊里糊涂地拿起来塞在自己的嘴里,令人作呕;一辈子深信养儿防老的中国老太太,让儿子骗走了房子后被扔进了养老院,至此还是执迷不悟、痴梦难醒;年过80,还春心不死,到处骗钱找鸡的死不改悔的花老头等等。养老院是什么地方?病残老人落寞选择下的人间最后归宿!当然,还有比这样的人生结局更悲惨地无家可归和无处安身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笑话!自己一辈子倾其所有、死心塌地地养育长大的儿女还一个个如狼似虎、忘恩负义呢,没有任何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外人,无缘无故地能一下子就成了亲人?养老的事千万不要等到老了再考虑,也千万不要把养老院想得太美好了,能不去那老朽们扎堆、谁看谁都腻味的地方尽量不要去;打年轻时就要好好护着自己的身子、房子和金子,能尽量不靠别人生活到头,才是人生最大的造化。千万不要对孩子有过于理想的想法,只要想想自己现在是怎么想父母的,就不难知道将来孩子会怎么想自己了。总之,守住生活的底线,别让任何人挤兑地无处可去,只能去养老院等死,这才是活得明白的人!千万别把别人的事仅仅看成是别人的事,善于从别人的人生之路上照到人生镜子的人,才是明智的人。
海涌影评:家有《桃姐》好福气!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