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股行情来了吗?


  日前,中国证监会以热点问答的方式再次力挺蓝筹。与以往简单的力挺不同,此次监管部门分别从蓝筹股自身特点、业绩情况、分红情况以及公司治理情况等四个方面,来力证“蓝筹股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

  在今年2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首次力挺蓝筹股,认为蓝筹股“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其表态同样被市场解读为“罕见”。其后,郭树清与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分别在不再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又数次进行力挺。如果算上这一次,监管部门力挺蓝筹股态度之坚决、密度之高,足以体现出其对蓝筹股的厚爱程度。

  A股市场诞生20年来,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股行情只有两次。一次是1996年至1997年间,以沪市四川长虹与深市深发展为龙头的蓝筹股行情(其时称为绩优股行情);第二次即为2007年大牛市阶段的蓝筹股行情。事实上,这一次的蓝筹股行情正是监管部门力挺的结果。2007年上半年,低价股、题材股、概念股涨势如虹,翻番个股比比皆是,而蓝筹股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重仓的基金也因此遭遇了集体郁闷。当年5月30日的一声“半夜鸡叫”,让“买者自负”的投资者醒悟过来,蓝筹股行情被正式引爆。

  包括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内,今年监管部门数次力挺蓝筹股,但蓝筹股并不为之所动。相反,像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中铁、中国中建等蓝筹股的股价甚至连每股净资产值都没有“挺住”,而纷纷在其下面“潜水”。

  监管部门劝导投资者不要“炒新”、“炒差”、“炒小”的风险教育,其实也是在间接地力挺蓝筹股。2007年的力挺终于迎来了波澜壮阔的蓝筹股行情,今年再次力挺的背后,故事会被重演吗?至少在目前看来,笔者以为有点悬。

  首先,目前的宏观基本面并不支持。今年高层将GDP增速确定为保八,其实正是意识到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这也从今年前几个月出台的相关数据上得到了诠释。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不可能出台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消费(内需)则一直没有提振起来。不仅如此,欧债危机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并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欧美市场亦是一片狼藉。在如此背景下,A股市场很难独善其身。

  其次,前两年A股市场连续“熊冠全球”,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大打击。其中,“三高”发行以及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行为成为千夫所指。尽管郭树清履职证监会主席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新股发行市盈率也呈现出走低的态势,但上市公司“圈钱”仍然是前赴后继。而且,今年以来,股市没有制造出整体性的“财富效应”来,无法吸引场外资金的加盟。最重要的是,投资者信心并没有得到有效恢复。

  其三,A股市场的蓝筹股更多的是“伪蓝筹”,要么是套人的蓝筹,要么是“圈钱”的蓝筹。按照监管部门的四个标准,中石油该是蓝筹股吧?这家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光环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变成了“套牢投资者公司”,那些在中石油挂牌首日高位买进的投资者,如果没有“割肉”,至今仍在高位上“站岗”。而且,像银行类蓝筹股,不断地向市场伸手“圈钱”,并且每一次都是“大手笔”。股市上的“伪蓝筹”,让市场亦有不堪承受之重。

  其四,蓝筹股业绩并不被看好。以银行类公司为例。银行类上市公司在股指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其整体的涨跌无形中将对股指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去年银行股业绩均出现高增长,而今年增速放缓已经“被确定”,银行股表现低迷,也与之密切相关。业绩增速下降,股价当然不可能有好的表现,蓝筹股行情也就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