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四编 创新是知识资本的根本属性

第十一章  知识资本与创新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时代必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理论。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无法或难于合理解释和正确反映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别是原来的社会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已经无法或难于合理解释和正确反映知识经济的实践。

农业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财富的聚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资本投资形式多种多样,驱动经济发展的资本投资,包括设备投资、项目投资等。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

但是,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美国微软公司1975年创建时注册资本只有区区900美元,但经过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发展,竟然创造了令世人瞠目的财富神话:2005年度,微软公司总收入为397.9亿美元,盈利额为122.5亿美元,资产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目前,微软公司市场价值现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2006年度《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以500亿美元蝉联全球首富,连续12次排名第一。微软公司既没有高大的厂房、也没有先进的机器和自动化流水线,为什么财富增长得如此神速?微软公司的财富增长的模式向经济学的理论发起了冲击。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开始进行修正,使之逐步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正在孕育、成长。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其经济理论必然也是与知识紧密相关的。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理论粉墨登场,纷至沓来。诸如,“知识就是资本”是最早出现的粗浅论点,此后,以斯威比为代表的“知识管理理论”,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论”,以及从不同角度阐释的“知识资本论”,相继问世。这些论著,都试图揭示知识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机理。

铺设新路是艰难的,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路标向前开拓,而且要不断清除各种路障,包括前人为探索道路而投设的巨石。经过激烈的去伪存真的争辩和艰苦的口诛笔伐的批判,伪劣的、肤浅的、错误的理论才逐步被淘汰、被摒弃,一种比较符合实际、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确立,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得到认同,最后成为这个时代的经济理论。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带有探索性质的理论,包括“知识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本论”以及以“知识资本论”题的著述,都认为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都没有解释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

为了弄清楚知识是怎样驱动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机理,要从分析两种劳动以及两种劳动创造的不同价值入手进行探析。

 

一、两种劳动与两种价值

 

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的实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料使得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进而满足人类需要。“劳动创造财富”,这是我们的理论元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才能厘清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劳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通过自身的体力使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这种劳动称为体力劳动;一种是人通过人头脑的智力使劳动对象产生位移、变形、变性和变化,这种劳动称为智力劳动。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不断改善、改进和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特殊力量,先是畜力、风力、水力等,后来是蒸汽机产生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发明后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体力的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力和电力从事的劳动,称之为“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电脑等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那么,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之为“泛智力劳动”。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体力的力量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数量越来越多,知识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产生“知识爆炸”的时候,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出现了,从而出现了“泛智力劳动”,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泛体力劳动”中那些代替人体力的各种力量的发现、发明和发展,都是人的智力劳动的结果,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同样“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要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而且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我们称为一般价值。“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我们称为增盈价值。

 

二、增盈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泛体力劳动”创造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一般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增盈价值。增盈价值具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点:

第一,增盈价值的绝对价值量大。畜力的发现、役用,蒸汽机的发明、推广,电的发现和电动机的发明等,都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其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再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例,微软的一个windows软件,设计十分复杂,而且需要投入大约2.5亿美元的巨额成本。但是,这个windows软件能创造出数十倍、数百倍于投入成本的巨额价值。在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在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的竞争。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决定,尖端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时间上的竞争是有限度的,其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竞争几乎是无限制的,其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制的。

第二,增盈价值具有可多次重复性。“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一般劳动价值的运行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却能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连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价值。例如,著作权人在作品发表时即可获得第一次版税,是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作品再版时,只要不超过法定年限,著作权人仍然可以获得再版版税。在法定年限内,如果作品再版10次,那么,著作权人就可以拿到10次再版版税。这就是说,“泛智力劳动”在一次劳动投入后,可以多次重复创造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企业将获得丰厚的转让费。商标也属于“泛智力劳动”成果,在实施“贴牌”的交易中,商标拥有者在一次性劳动投入后,有多少次“贴牌”交易,就会创造多少次新的价值。

 

增盈价值的定义:增盈价值是“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相对较大、且投入一次劳动可获得一次以上价值的价值。

增盈价值在扣除自用价值后,也是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论”是剖析价值的归属,即剩余价值应该归谁所有;而“增盈价值论”只是强调如何增加社会创造的价值总量,即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而不涉及财富的归属。

 

三、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实现企业的不断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知识离开了创新,知识不用于创新,知识还是知识,知识既不可能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也不会创造财富,知识更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是: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并通过对知识的反复思索,通过对知识的多种联想,通过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的这种“泛智力劳动”,不断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大量增加社会财富,加速财富积累,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知识和基于知识的创新,是推动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基于知识的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主体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具有配置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强大能力,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经济的繁荣发展不再直接受制于自然资源、传统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运用以及基于知识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泛智力劳动”将成为主导劳动,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互联网是知识爆炸性积累的结果,是“泛智力劳动”的结晶;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必将加速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必将催生出凝聚更大知识量、超乎想象的“泛智力劳动”新的形式,不仅会加速财富的增长和积累,而且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专业知识和创新专业知识。两类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专业知识的作用是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增加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创新专业知识的作用是催生企业的创新成果,增加知识要素的递增收益。只有一般专业知识,企业可以惨淡经营,但只能维持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获得一般价值,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率和效益,不可能获得超乎常规的增盈价值。企业只有同时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创新专业知识,企业才能通过不断创造增盈价值,快速增加财富积累,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同样,只有“泛体力劳动”,企业依然可以生存,也可能盈利,但企业难有大的发展。企业同时拥有“泛体力劳动”和“泛智力劳动”,即同时拥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企业的赢利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企业将不仅创造一般价值,而且创造增盈价值,企业的财富将明显增长,企业将驶入超常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