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怎么从反清斗士沦为媚日汉奸?


【即日起,继续更新《民国100问》,敬请垂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汪精卫的照片,发现他年轻时真是帅哥一枚。眉清目秀,棱角分明。再查资料,发现他很早就被封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而且排名首位(另外三名是蒋介石、周恩来、张学良)。诗人徐志摩在日记中如此夸他,“他(汪精卫)真是个美男子,可爱!”甚至连胡适也表示,自己“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汪精卫)”。当然,其实我觉得胡先生就算不是女人,一样也可以“爱他”的。
汪精卫能够在中国近代史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不是因为他长得帅。他这一辈子干过两件在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以反清斗士的身份,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二是以媚日汉奸的身份,出任日本在南京组建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前一件堪称青史留名,后一件必须遗臭万年——两件相差如此强烈的事情,都是汪精卫干出来的。汪精卫怎么从反清斗士沦为媚日汉奸的呢?我们还是细细道来吧。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本名叫“兆铭”,“精卫”是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时用的。跟鲁迅一样,因为文章写得太好,笔名的影响就超过了本名。大家叫着叫着,就忘掉了本名。
汪精卫的文章写得好,参与筹备同盟会后,一度担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编辑,后来颇受孙中山赏识,被后者召为秘书。此人口才也极佳,跟谁孙中山到南洋一带鼓吹革命时,俘获富二代陈璧君女生芳心,成功抱得美人归。爱情事业双丰收,24岁的汪精卫,看上去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汪精卫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跟梁启超有莫大的关系。
原来,同盟会成立之后,先后发起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年因此失去宝贵的生命。此时,保皇派领袖梁启超就趁机批评同盟会的暴力革命,特别是同盟会领袖,自己躲在海外,却琐事别人在国内搞暴力革命,白白送死,“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的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孙中山的言论。同盟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跟随者,汪精卫决定站出来,以事实反击梁启超的说法,证明同盟会党人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并以此挽回社会各界对同盟会的信心和支持。正如他在写给孙中山的信《致南洋同志书》中所言,“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为此,汪精卫下了必死的决心,“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1910年3月,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同盟会员一起来到了北京,伺机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什么是摄政王载沣呢?很简单。他当时是清廷的实际统治者,掌控实权。杀了他,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当然,刺杀难度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
载沣每天上下班的路线都很固定,而且都会经过鼓楼大街。汪精卫们开始想在鼓楼大街旁边的一堵矮墙上扔炸弹,炸死载沣。没料到那几天鼓楼大街在修路,载沣改道了。于是又改计划。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下就成为最佳的爆破地点。那地方三面环水,人烟稀少,端的是作案胜地。
4月2日凌晨,汪精卫与黄复生、喻培伦等来到甘水桥,在桥下挖坑埋起了炸弹。几个人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来了几个警察和宪兵。他们赶紧撤离,但由于炸弹太沉,没能搬走。事情就这样败露了。没过几天,汪精卫和黄复生就在出租屋被军警抓获。
吊诡的是,最先发现埋炸弹的人并不是警察,而是一位完全不相干的局外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此人是附近居民,凌晨起来出去小便,见桥下影影绰绰,以为是埋赃的小偷。一说是一位赶大车的,妻子三天三夜未归,丫出门散心,见到汪精卫他们鬼鬼祟祟,以为是奸夫淫妇正在办好事,就报警准备捉奸。
谋杀摄政王,当然是死罪一条。可是在审讯的时候,汪精卫和黄复生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他们都争当主谋,希望牺牲自己,保存队友。汪精卫在狱中无事,每日作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世界上居然有不怕死之人?这让主管案件的肃亲王善耆对二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肃亲王在查看了汪精卫、黄复生二人的供词后,非常欣赏汪精卫的才华。加之当时清廷也害怕革命党报复,展开更大规模的刺杀行动,就劝说摄政王饶这二人不死。摄政王同意了。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汪精卫、黄复生二人捡回了一条命。
虽然刺杀没有成功,可汪精卫、黄复生的英勇举动感动了无数民众。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20多个省市响应起义宣布独立。为了挽回民心,清廷赶紧宣布废除党禁,释放政治犯。其中就包括汪精卫和黄复生。1911年11月6日,汪、黄二人被清廷释放出狱后,受到北京社会各界民众1000余人的夹道欢迎。
                   假若当年便身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武昌起义像一把锤子,敲掉了满清王朝最后一堵危墙。革命成功了。
革命成功后,汪精卫却在政坛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1912年8月,在与陈璧君举行结婚仪式后,汪精卫携妻子双双赴法国留学。之后就浮游欧美,进入他自己所称的“小休”时期。直到1920年10月,孙中山发动针对袁世凯的第二次护法,急招汪精卫回国,后者这才重新加入革命洪流。
1924年,汪精卫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部长。1925年,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作为国民党富有威望的几位元老之一,汪精卫被选为广东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理所当然地成为国民党领袖。但是这时候,另一位国民党强势人物——蒋介石出现了。政治斗争是无情的,在蒋介石的打压下,汪精卫一次一次被排挤出权力核心。而每一次汪精卫都是借口生病悄然离去。就如汪精卫的忠实盟友陈公博所评价,“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种行事风格固然反映出汪精卫的“书生意气”性格,但也表明汪精卫与蒋介石水火不相容,无法同堂共事。
应该指出,“九·一八”事变之后,汪精卫曾经持坚决的抗日态度。时任行政院长的他还迁都洛阳,积极备战。可是很快,他就被日军的强大攻势所吓倒。加之由于他指挥不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军队,心里相当郁闷,只好再次“脚底抹油”,溜去欧洲度假。
虽然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汪精卫出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此后的汪精卫再无斗志,完全主张“对日亲善”,主张“和平运动”。在恐日心理的左右下,汪精卫千方百计寻找“和平”的机会。比如1937年10月,汪精卫对出面调停中日关系的陶德曼坦言,他认为“和平有望”,对抗战毫无热情;再比如,1938年1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汪精卫主持第54次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方所提条件的决议,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
据说,有一次汪精卫曾经询问冯玉祥,“大家都在说要‘抗战到底’,这个‘底’,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冯玉祥斩钉截铁地说,“打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就是‘底’。”
当时汪精卫还没说什么,背后却悄悄笑骂冯玉祥,“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无知”。
1938年底,日本首相近卫宣布了一项包含了六原则的所谓的“亚洲新秩序”声明:,声称“东亚的永久和平”和“联合防共”。 12月22日,又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表示要“亲善友好:日本对中国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按照轴心国之间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同样的精神共同防共”;“经济合作,日本一方绝无垄断中国经济的意图”。
对于这些旨在彻底吞没中国的近卫声明,据蒋介石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怒斥到,近卫声明“骨子里实在是暗藏着机械利刃”,“这是敌人整个的吞灭中国,独霸东亚,进而企图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
奇怪的是,汪精卫进行了积极响应。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带着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到越南河内后,发表降敌“艳电”。电报中称: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汪精卫最后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鉴于汪精卫的投降主义危险,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一致决议, 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
但是,汪精卫已经彻底走向了投敌叛国的道路上。1939年 4月,汪精卫由日本特务秘密护送汪等进入上海﹐著手组织伪中央政府。经日本策划,北平﹑南京两地伪政权取消,於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近年来,不少人为汪精卫辩护,称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后,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叛国行为,在抗日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似乎可以原谅。错。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自成立开始,就开始在辖区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捕杀抗日爱国人士。同时,配合日本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妄图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3月,成立清乡委员会,集结大批伪军伙同日军实行反共清乡,妄图消灭坚持敌後抗战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在经济上,滥发纸币,圈占土地,“委托经营”某些工矿企业,强征粮棉,实行物资统制,并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公然开征鸦片捐。在文化教育上,推行“新国民运动”,施行奴化教育。在外交上,1941年11月,追随日本参加《国际防共协定》,1943年1月,对英国﹑美国宣战,号召效忠日本盟邦。同年11月,又伙同伪满洲国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伪政府签订《大东亚共同宣言》,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摇旗呐喊。
1944年11月,抗战胜利的前夕,汪精卫在日本病死,其位由陈公博继任(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处死)。
汪精卫从反清斗士沦为媚日汉奸,令人扼腕。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这几条原因有莫大关系。一、汪精卫缺乏战胜日本人的信心,对抗战持悲观态度。在抗战初期,日军攻势凌厉,“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人发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国际上也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很快屈服”。二、汪精卫认识不到日本侵华的性质和目的。汪精卫数次表示,“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说明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三、脱离蒋介石的影响。由于在党内长期受到蒋介石排挤,不排除汪精卫有借日本人支持另立山头的想法。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抗战胜利后,陈璧君被国民党政府诱捕,以汉奸罪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早年曾和陈璧君共事多年的宋庆龄与何香凝得知她仍然在狱中时,有心拉她一把。于是一起去见毛泽东和周恩来。毛、周同意了两人的请求,说只要陈璧君发表简短的认罪声明,就可以释放她。
没料到的是,陈璧君拒绝了宋庆龄、何香凝的善意挽救,“我固守受审时公开宣布的立场,对日本的和与战都为救国,属殊途同归,无罪可言,无罪可悔,但愿在牢房中送走最后的岁月。”
当然,我说这一个插曲的意思是想表明,不管是在国民党政府还是在共产党政府,投敌叛国的汉奸都是应当被严惩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