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是孔融将是一场灾难


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关于孔融让梨试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题中问到,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
从网友的评论看,支持孩子与家长的一方更多地强调说真话、诚实的可贵;支持老师一方则认为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让梨。
或许敢于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只有孩子。如果将同样的问题作为公务员考试面试考题,恐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争先恐后地将“让梨”进行到底。
说实话表达心声,还是说假话赢得赞赏固然值得讨论;各抒己见的主观题为何还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理应受到质疑;学校、教师、家长与社会究竟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确实值得深思。
不过,就“孔融让梨”事件而言,更为本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要倡导怎样的价值观与社会规范?“让”与“不让”为何会在当下一石激起千重浪?!
就个体的修养而言,“让梨”是一种美德,所以孔融值得尊敬;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让梨”,那将是一场灾难!试问,如果我们每一人都“让梨”,那么我们该把“梨”让给谁呢?事实上,为了满足“让梨者“让梨的心愿,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必须做出“牺牲”,成为“要梨”者,来接受“让梨者让的“梨。从整体上看,当且仅当“让梨者与“要梨”者各占人口总数的50%的比例时,“让与“要”才会实现对于“梨”的均衡。
出于直觉,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个体来讲正确的事对整体也是对的,这是一种价值观上的谬误,经济学称之为合成推理的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对个体来讲是正确的事,对整体而言就是灾难。比如,飞人刘翔夺冠为我们国家赢得了荣誉,但是,如果中国人都成了刘翔,我们的国家就会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歌星的演唱会现场,个别歌迷冲到台前鲜花,会增添演唱会的情调,但是,如果现场所有歌迷都涌到台前鲜花,演唱会就会被迫中断、甚至会发生踩踏事故。
其实“让梨”只是一个“梨”的分配问题,“让”有助于解决公平问题而非“梨”的效率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造梨”、“造大梨”才是关键。考虑到人们“造梨”能力禀赋,收获“梨”的质量与数量就必然存在差异,如果“梨”多者“让梨”给无“梨”者与少“梨”者,就是所谓的慈善行为,社会当然应该鼓励、尊重慈善,但是绝没有理由要求大家都来“让梨”。舍己为人是美德,但是,量力而行而不是泥菩萨过河才能实现舍己为人的可持续发展。
“让”与“不让”能在社会上、阳光下讨论是一种进步,是传统价值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