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竞争优势的七大科技巨擘


  进入新千年以来,至少有七家高科技巨擘,或者因为战略错误,或者因为船大不会调头,或者因为陷入人事纠纷,突然从巅峰跌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可能。

  病猫式的雅虎.

  真不应该对雅虎用这么不雅的词语,但似乎除了蹒跚病猫,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来形容这家最杰出的门户网站。

  十年时间,迅速达到巅峰,集所有网络宠爱于一身;然后迅速跌落低谷,成为无足轻重的网络癌症患者。这样的大起大落公司,可能非雅虎莫属。

  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立了雅虎 .1996年4月12日,YAHOO!正式在华尔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总价达到5亿美元,杨致远一夜之间成了亿万级富人,网络造富神话自此开始。

  任何创新者都需要机遇,雅虎的机遇是web1.0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诞生初期,消费者从纸上阅读向网上阅读转变,是一次阅读飞跃式的机遇,雅虎利用这个机遇成为全球最大的门户网站,它打败美国在线创立的“免费+开放”的商业模式,后来成为综合门户网站的模板。

  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巨人雅虎反应迟顿,错过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分享服务和新兴社交网络工具等重要的网络机会。

  有评论指出,用户、模式和技术是互联网发展的三大核心,雅虎的没落显然缺少对这三个关键词的深刻理解和跟进,网络生态环境的变化会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网络运营模式需要针对性地改进与创新,网络业务产品要整合优势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雅虎曾凭借这些成为美国在线的终结者,今天却又因为这些或将被别人终结。

  2008年初,微软曾经提出以46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雅虎。不过,像错过所有的发展机遇一样,雅虎放弃了微软的橄榄枝。今天回头看,这应该是杨致远做出的最重要错误。

  半老徐娘微软.

  原谅我用这样不敬的词语来形容微软。不过,与雅虎病猫一样,似乎半老徐娘形容微软目前状态,是不乏贴切的。

  尽管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还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富豪,他的扶助病患的慈善之举令人肃然起敬,但是,那个曾经与美国司法部大战垄断的商业狂人,那个曾经为世界高科技公司翘楚的微软,却都已经雨打风吹去了。

  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得益于1980年代的电脑普及,以及电脑巨人IBM的业务外包。正是电脑业的蓬勃,催生了电脑软件业,而电脑软件业则催生了商业巨人微软。到了1990年代末期,微软已经超过IBM,成为全球第一科技公司。

  不过,2008年以后,微软又先后被IBM、苹果等老对手超过,再也不是那家呼风唤雨的高科技公司了。

  现在提起微软,只是一家商业徐娘,媒体年青记者都不爱提起这两个字了。

  巅峰不再的惠普.

  2011年8月,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如何在一年之内毁掉惠普”的文章,以恶谑式的口吻,讽刺已经找不到北的惠普公司。

  让华尔街日报如何冷嘲热讽的原因,已经失去媒体的尊重,再也不是那家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公司了。

  1939年,两位年轻的发明家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投资538美元,创建了HP公司,开始了硅谷的创新之路。从公司创立之日起,惠普就注入了不同寻常的血液。比如,HP的排列顺序,是两个人抛硬币的结果。

  从成立之日起,惠普就一直扮演着创新的角色。不过,真正标志惠普影响力的创新,要从1966年成立惠普实验室算起。在这个世界领先的电子研究中心里,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产品,它用作测试及测量仪上的控制器。1967年惠普设在德国推出非接触式胎心监测仪,用于测定胎儿在分娩时的状况。1968年,世界第一台台式科学计算器HP 9100A问世。它是惠普今天高性能工作站产品线的前身。1972年惠普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台个人计算工具:掌上科学计算器,工程师们再也不必用计算尺工作了。1980年,惠普首次推出个人电脑产品。1982年,英国惠普公司开发出电子邮件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基于微电脑的第一套商用广域网。

  2002年,收购了美国着名的电脑公司康柏电脑,标志惠普进入世界级大公司行列。

  不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惠普开始与伟大公司渐行渐远了。惠普的创新精神与惠普之道,随着兼并康柏之后的新CEO奥菲丽娜的执政而荡然无存。2010年,则以莫须有的性丑闻,解雇了挽救惠普的马克·赫德。以此为标志,伟大的惠普开始饱受指责,陷入自救者行列。

  名落孙山的诺基亚.

  2012年4月,三星超过诺基亚,成为全球手机第一厂商。至此,全球手机出货量14年第一,诺基亚唯一一个保持业界尊严的桂冠,也被夺走了。

  诺基亚是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创立于1865年,原本是芬兰一家木材公司。1902年,在一位重要合伙人的极力主张下,诺基亚设立了电缆部门。此举让诺基亚触电了,并在1960年开始成立电子部。1982年,诺基亚生产出北欧第一部手机,并在1985年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08年以前,诺基亚与摩托罗拉,几乎是手机的别名。而到了2007年,诺基亚则战胜摩托罗拉,成为手机行业的巨无霸。

  不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智能手机开始伴随着苹果、三星的崛起杀入手机森林,并迅速蚕食诺基亚的手机市场份额。

  2009年之后,诺基亚迅速进入手机遗忘品牌曲线。如今,购买或使用诺基亚手机,是需要一些被视为老土的勇气才行。

  偶然想起的摩托罗拉.

  2011年年初,摩托罗拉被分拆为摩托罗拉移动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两家公司。8月15日,摩托罗拉移动又被董事会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谷歌。

  从造出全球第一部商用手机,到现在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回顾这一科技巨头的盛极而衰之路,不免让人唏嘘。

  1928年9月,保罗·加尔文和兄弟约瑟夫·加尔文(Joseph Galvin)在芝加哥联手创立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并在1947年更名为摩托罗拉。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摩托罗拉一直扮演着通信领域拓荒者的角色,创立了无数的第一。1969年7月,人类从月球传回的第一句话就是通过摩托罗拉的无线设备实现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安装了摩托罗拉的无线应答器。

  1983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摩托罗拉生产全球首部商用手机。1984年,这款被俗称为“大哥大”的手机进入了消费市场。这是移动通信领域的里程碑。

  在随后的模拟通信时代,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在无线通信系统设备市场平分天下。而在手机终端市场,摩托罗拉则是绝对的老大。

  但是,衰退的伏笔也就此埋下。1990年代,在模拟通信转向数字通信的大潮中,“傲慢”的摩托罗拉因为在模拟时代的巨大优势而导致其过于自信,错失了全球GSM大发展的机会。

  GSM由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合作推动。当时,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手机市场,最终选择了GSM,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被边缘化了。此后,虽然摩托罗拉有过努力,但还是在2008年失去了手机第一的行业地位。

  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的柯达.

  提起柯达,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在柯达130多年的发展史中,至少有110年,是辉煌与美好的记录相伴的。不过,进入新千年以后,老柯达却因为失意于数码技术,股价接连走低甚至跌落99%,甚至负债近70亿美元,直至2012年初不利不申请破产保护。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剂配方制作胶片。8年后,正式推出柯达盒式相机。

  从那以后,世界上最重要的照像技术、专利,都属于柯达。X射线的发现,无数世界级照片,诸多新闻热点......柯达提供的光影世界与人们的记忆瞬间紧密相连。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相机市场份额。在全球的雇员超过14.5亿人。

  柯达有句着名的广告词,表明了柯达在世界上的产业地位:“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可达的辉煌到2000年停滞。当时,全球胶卷市场出现需求停滞甚至萎缩。这一棒锤,一下子把柯达打蒙了。要知道,美国市场传统胶卷的销售增长速度仍高达14%。巨人的优长在于巨大,而劣势则在于迟缓。直到2002年底,柯达终于意识到,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冲击下,传统胶卷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胶片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在萎缩,柯达则从1997年后,没有在胶片上获得正利润。

  尽管输在数码影像技术上,但作为胶片巨人,柯达几乎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至少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1975年,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

  不过,尽管柯达在数码相机上技术好,开发早,但只是把数码技术作为显示实力的摆设,柯达从没有把数码优势列入战略层面考虑。

  2000年的时候,柯达的市值是310亿美元。2012年1月,柯达的市值只有1.75亿美元。残酷是辉煌的背面,昔日的胶片巨人,只能通过破产进行保护了。

  江河日下的索尼.

  2003年4月,索尼公司巨额亏损的消息付出,索尼股票连续2天跌停25%,并诱发日本股市的高科技股纷纷跳水,带动日经指数大幅下跌,震撼了日本股市,高科技公司的股票纷纷遭到抛售。

  1946年成立以来,在半导体王国里,索尼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赢得国际声誉。索尼是日本的骄傲公司,也是日本公司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因此,索尼亏损,在日本企业家界,在日本国民心中,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02年之前,索尼CEO出井伸之被评选为最成功的CEO;2003年,出井伸之沦落成最差劲的CEO。

  2005年3月,索尼董事会任命美国索尼负责人霍华德·斯金格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成为索尼史上第一位外籍领导人,代表着索尼公司的无奈与图变的勇气。

  勇气可嘉,但现实就是现实。伴随着索尼数码领域的行业地位被三星取代,索尼只能在被边缘化的历史中追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