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必须突破的素质瓶颈—企业道德与价值观修炼


  在当今物欲昌盛,道德沦陷的年代,能认识到道德之于人具大价值的极少,能认识到道德之于企业大价值、长远价值的就更少了。

  世人一般将道德理解为一种对自己、自我的约束而不自觉地排斥着,以至于弄得无商不奸。似乎做生意没有一定“奸诈”,不玩一点计谋是难以成功的。

  如果做生意只是想方设法或不择手段将别人的据为己有,那本质跟偷、骗、抢差不多。此已不为生意,不能生生不息,因为已入死意、死地,长久不了。虽可能得一时眼前之利,却是以终生大利益、长远利益、大福报之损为代价。

  原因何在?何为企业道德?

  因为不合企业之道、企业之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里“孔”是大的意思,真正的德性德行必然是以道为依据的。孔子曰:“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所有企业行为终究是以商道为归。这在易经中揭示得最为明显了。如易经之“易”于商道的四大意义:变易、交易、不易、简易。

  市场是时刻变化的,环境是动态的,要知道这个动的过程和机理,应变而掌控,是谓明变易之理。要做成生意,必须要“交”,要有相交的东西,如资金、商品、信息、人脉、感情、信任等等资源,才能产生交易。

  所谓交友至交情,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一般性交往;从一般交往到密切交往。其相交之情到足够地步,由信任到信赖,才有可能从一般性交换到交易,到真正的生意。持续稳定的交易才能形成生生不息的所谓生意,形成企业生命。

  每次成功而圆满的交易都是交易双方对交易价值的认可及其信任度的累积。其深层意义是交易双方价值观的统一与认同。意味者互惠互利、共生共赢、两仪互补,而不是阴阳矛盾和对抗。

  真正的生意乃互补之利,而非对抗竞争之利。互补成就生之势而生意,对抗竞争必然耗能而泄势。互补为和合,和合程度越大,交易双方共赢的价值利益就越大。所以,和合之道,二元归一,是商道里面始终不渝、不变的规律,亦是所谓的交易之道。明了之而行不违背谓之企业之德。不论你生意多大多小,这个是“不易”的。

  另外,大道至简。明了了这些道理,就知道怎么做,从哪里入手,步骤节奏如何,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到整体完成做事,圆满做事。

  当前,企业道德在西方学术界似乎已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了。前几年就翻看过哈弗大学一位教授积二十多年研究之作,书名就叫《企业道德》,书中提到当前西方学者和跨国企业普遍认同的超越价值理念。

  认为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在过程中,必须以超越价值为引导,超越价值最终能获得最大价值,否则必得不偿失。

  所谓超越价值,实际是超越局部,超越短视的战略眼光,超越小我,不只为争夺眼前价值纠缠在矛盾之中。所谓超越价值,就是要注重整体利益,注重系统性,注重全局,注重长远注重未来。

  这其实是企业价值观的进步,自然与和合商道相符合。

  所以,当权威调研机构前些年就“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还是“追求价值最大化”两个答案调研一些国际五百强跨国企业和中国五百强企业之首选时,国际五百强无一例外都首选“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中国五百强则无一例外首选“追求价值最大化”。

  时至今日,被调研的中国强企基本消失了,这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结果,难道不是价值观之于企业道德对企业命运最终决定性作用的最好佐证吗?!一般来说,从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基本可以判断其能走多远。

  因此,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价值观之于企业道德的修炼是企业家们无法回避的。明了企业之道之德,融通各类交易的机理实质,本身就是价值观修炼的思维方式。

  另外,参悟价值观形成之理更是融通企业之道之德,修炼价值观的根本方式。它们对于企业家的成长及企业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