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下滑有风险 但重蹈“4万亿”覆辙更让人心惊
4月经济数据公布后,经济衰退阵阵凉风袭来,经济下滑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需求结构转换短期内可能对增长产生影响,物价形势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带动的格局。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随机应变,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公共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5月18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央行降准意在稳增长,通过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趋向活跃,市场给予积极的反应。
5月28日据外媒报道,瑞信集团表示,中国为应对经济放缓而出台的刺激措施规模可能将高达2万亿元人民币,是2008年刺激规模的一半,被称为“2.0版四万亿”。中国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刺激规模高达4万亿元。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刺激行动将有助于经济增速反弹。中国本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放缓至7%甚至“略微更低水平”。刺激政策将有助于止住经济和投资增长下滑的局面,但或不足以出现2009年式的反弹。在融资方面,中央政府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一轮投资刺激计划引发各界担忧,张茉楠撰文指出,“靠大规模投资稳增长蕴藏巨大风险”,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一是担心银行信贷再度大规模金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二是信贷资金曲线进入房地产,造成房价迅速反弹,三年楼市调控功亏一篑,再度落入“投资—债务—信贷”的怪圈;三是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开启,银行贷款规模急剧扩张,引发潜在通货膨胀风险。
张茉楠特别指出,无法遏制的投资冲动也导致巨大的地方债务风险。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膜拜”,投资自然对地方政府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无论是土地财政还是地方融资平台,其最后的去向都是进行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投资。许多地方政府不惜突破规划,过度负债经营。金融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大幅扩张,数量从2008年的2000个左右升至目前的1万个左右。与此同时,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压力下,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急速膨胀,而其中银行业承担了大部分融资责任。由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效益较低的项目中,杠杆率高、现金流不足以及贷款集中度风险变得越发突出。投资的粗放扩张必然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再度膨胀,投资贷款、各地方融资平台沉淀的巨额债务,以及通过银信合作流向“表外”的信贷,都可能潜藏较大的不良资产风险,增加金融业系统脆弱性。
不过据我观察,本轮投资拉动国内经济复苏有三个特点,一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稳增长开始“重用”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产业政策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降低宏观调控给经济造成的“副作用”。二是让民间资本成为本轮投资拉动的主角,尝试推动垄断行业变革进而打破垄断。国务院关于投资拉动的决议是:“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重视民间资本,是本轮投资拉动的新意所在。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截至2011年底,在已批准组建的726家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中,民间资本占比超过82%。三是实施减税、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民资政策密集出台。5月25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5月2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落实“新36条”的配套实施细则密集出台,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说明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通过产业政策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产业政策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降低宏观调控给经济造成的“副作用”。也有专家认为,尽管鼓励和引导民资政策密集出台,但国企改革仍需攻坚,新一轮“民进国退”有望是中国经济转型新的“增长点”。
“稳中求进”是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稳中求进”中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稳中求进”中的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2012年中国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如何稳定外需,防范内部风险,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将是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难题。
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表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不如预期,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仍在延续。从目前的增速看,虽然仍然在年初7.5%的预期目标区间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资金应流向新兴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房等民生工程等。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生产性投资。
央行重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表示,下一阶段,仍将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速下滑有风险,但不能重蹈“4万亿”覆辙,楼市调控不能放松,产业结构调整不能松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监管应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围绕“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和扩大内需”服务,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政策坏境,让适应市场需求的民营主体快速成长,使之成为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蔡律 2012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