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声急,大投资且慢


  保增长声急,大投资且慢

  

  1扬州楼市新政获住建部首度肯定


  5月22日《上海证券报》报道,在一片“救市”的质疑声音中,5月7日出台的根据面积不同予以总房款4%至6%奖励“扬州新政”已满两周。近日,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在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扬州新政”并非救市,而是针对住宅产业化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应当予以支持和肯定。这是住建部相关人士首次对扬州新政进行表态。

  梁小青认为,“扬州新政”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2002年开始,住建部就发文倡导全装修房,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建造全装修房和买房人购买全装修房,都需要多交税,这样一来,客观上买卖双方都没有额外的动力。”而“扬州新政”奖励现金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税政策。

  点评:扬州新政虽然项庄“舞剑”,舞的是精装修,但归根结底还是意在“沛公”,意在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但在财政和地方债压力下,各种形式的微调政策不可避免。

  5月18日至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武汉市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并主持召开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说明经济增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首要问题。虽然温总理同时强调了要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但可以预料,只要地方不明着和中央唱反调,不在限购问题上大开闸门,各种微调政策将会逐渐获得上面的默许甚至公开支持。因为房地产牵涉到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确是非常小可的一个问题。建议刚需购房者放弃幻想,及时入市为上上策。而限购之所以只能最后缓慢放开,是因为限购如同筑水坝,水库里已经蓄了很多水,把大坝突然炸掉,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

  2保障房计划或将调整

  5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住建部令地方上报保障房计划,3600万目标或调整:近期,住建部与发改委、财政部联合要求各地上报2013~2015年保障房建设计划,相关部门也着手评估3600万的目标是否需要调整。通知要求各地按照自下而上、按需申报的原则,结合最近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确定未来三年年度建设计划。

  点评:也就是说,原本自上而下分配任务的压担子压任务,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按需申报”。

  3农村小学数量十年减半


  5月21日《新京报》报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

  专家调研显示,撤校后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而另一方面,被拆并后出现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一些被撤并的学校,不少是2004、2005年新建的学校。一些被撤并的村小中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

  点评:撤并农村中小学是大势所趋,这个过程降低了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却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和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对学生的生活和安全保障投入。

  4投资刺激再次登场?

  5月22日财经网报道: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从2月底以来,我国重大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网、机场和轨道交通项目获集中审批通过,一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项目正逐步推出。据中国证券报消息,有消息人士透露,有关方面已被要求在6月底前上报今年全部投资计划,项目审批将加速。与这些项目相关的中央预算资金有望提前下拨到位。

  而此前,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也表示,与前两年相比,今年政府预算内投资的下达速度明显加快。张汉亚称,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一些项目,原定下半年开工,现在已经提前到上半年。张汉亚表示,政府此举旨在抵消新开工项目和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此举是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迹象。

  这些现象都显示,在经济增速下滑时,政府已经开始通过加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分析人士表示,未来投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重点在建、续建项目”,重点区域是中西部地区。部分基建项目自去年八月起停工造成基建投资下滑,这些项目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去年底,中西部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速为26%,远高于东部14.3%的计划投资增速,中西部受益投资回升将更明显。

  点评:想想农村中小学的撤并,想想未来城市化的进程,再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来一番更为审慎的可行性研究如何?

  5国企利润连降3个月

  5月18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至4月,国有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同比下降。业内专家称,国企利润继续下滑的可能性很大,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加,国企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管理粗放、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盲目投资金融、房地产、商业等非主业等问题也将逐步暴露。国企一直以来单纯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专家同时指出,国企利润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国家对国企红利政策改革的步伐,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将稳步提高。

  点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国有部门是一个低效部门,这是无法否认的,所有严肃的研究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下一步我们必须主动削减国有部门的规模,这样才能更快地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和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才能更顺利地转向内生平衡增长模式。

  6国企改革再清源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用封面文章重磅推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文章认为:国企改革初衷,即摆脱经营困境和提高效益,已经得以实现。如今改革到了新的阶段,这已经不是国资委层面可以驾驭的国企改革,而是围绕国有资产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层面财政体系重构的国资改革。文章说,美国正在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限制各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支持”的 “竞争中立框架”,该框架包括一整套政策建议,从税收中立、债务中立、规则中立、保证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具有可比性等方面入手,确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一旦该框架成为具有全球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国企的海外之路将更显蹇促。当此内外情势,决策宜早为之计,果断重启国企改革,将其导入国资改革路径,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作,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则国企“正名”有望,国资进退可期。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点评:5月16日《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国资委党委的文章,文章提到:国有资产正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分布在食品制造、纺织、木材加工等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下降至11.9%,分布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国有企业资产比重上升到50.6%。在军工、电信、民航、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和电力供应领域,国有经济占90%以上。

  从国资的布局上看,它的确是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但这个命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效率和公平性的提高,还是相反;是降低还是提高了服务的价格,需要着重考虑。

  7世行报告:中国劳动生产率不及拉美

  《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世行23日发布报告称,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降到5%”,中国2010年劳动生产率不到 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也不如拉美国家。此前中科院曾发布多份报告称,中国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

  点评:让我们把思绪拉回此前的一则新闻:今年3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衡的团队就发表报告称,如果中国对国内市场进行去垄断化改革,从长期来看,中国的人均GDP将增长10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制度对人、对市场的解放。

  8报告称我国油价负担远高欧美

  5月21日《国际金融报》消息,据彭博社全球油价报告,在全球人均每天收入4美元以上的55个国家及地区中,中国油价排名第42位,但油价负担却排名第4。与之相对应,油价排名首位的挪威,却在油价负担中排名第48位。专家建议降低税负完善机制。

  点评:赖昌星走私案,走私(石油为主)274亿,偷税140亿,税收过半,税的确太高了。

  9分析称若5月数据继续恶化央行将下调利率

  5月23日《中国证券报》报道,4月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仍在下行中,内需回升依旧缓慢。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将打出“组合拳”推动各类资金进场,货币政策也将通过下调存准率等方式持续宽松。若5月数据进一步恶化,不排除央行下调利率可能。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表报告认为,可考虑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适当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限制,并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同时,目前CPI涨幅回落的基础并不稳固,为稳定居民通胀预期,保持现有存款基准利率水平。

  点评:在出口受限的情况下,即使降低融资成本,仍不易激发国内过剩的产能。因此,一方面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仍将提升,另一方面对真正打破行政垄断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10韦森:理性预期,避免经济大萧条

  金融家网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整体的增速下行是个必然趋势。既然整个经济增速下行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并有“理性的预期”,不应再期望和企划通过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基建项目投资,来逆这一大趋势、维系短期的高增长。这样才能在未来尽量避免出现大的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突然断裂。

  点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经济和各项改革,要有执着的信念,不能贪一时之功而遗祸未来。

  11稳增长并不一定要靠投资拉动

  5月22日《新京报》社论称,“稳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也许短期之内会奏效,但是长期看却不具备经济合理性,而且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我们该换一种方式看待“增长”,各级政府应该适度退出投资竞赛,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让民间经济发挥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体现为,在民生保障领域继续加大投入,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通过改革而激发中国经济内在增长的活力,无疑更“稳”、更健康。

  点评:政府手中三张牌: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的民生投入是一张;投资是一张;全面打破行政垄断是一张。我们需要哪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