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园,汇聚永恒的非物质文化


  探访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近日,我在成都出差,友人李先生告诉我:“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建成开放不过几年时间。我带您去参观一下,相信符合您的口味,更重要的是,您比我们懂。”国际非遗博览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毗邻光华大道、绕城高速、成温邛高速,我们从天府广场出发,驱车不过40分钟左右抵达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



  国际非遗博览园鸟瞰图  来源:非遗公园官网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简称非遗博览园)斥资22亿、占地1700余亩。非遗博览园规划为五洲情、世纪舞、百味戏、西城事、时空旅5个建筑组团,建设非遗文化广场、巡游大道、展销中心、演艺中心、博物馆等场所,集非遗巡演、娱乐、体验、消费为一体。非遗博览园给我总体感觉大气磅礴,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都才创造、设计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永久平台。



  成都非遗园大气磅礴,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东方美学设计风格,蔡律摄



  成都非遗园世纪塔,高约60米,钢结构的网格曲面,曲面向上撑托,给人一种灵动稳健的感觉,据说这是图腾建筑,寓意盛世非遗,华夏腾飞。蔡律摄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只有两层楼的建筑却包揽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内容:人类非遗名录展、中国国家非遗名录展、非遗活态展演、非遗产品展销。在这里,你可以身临其境体验一把匪夷所思的变脸、聆听一回悦耳动人的琴音……蔡律摄



  走进国际非遗博览中心2层展厅时空隧道,字幕显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羌历农历新年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勾起人们对汶川大地震的痛苦记忆,大地震对人们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的关注,撼人心魄!蔡律摄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羌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为“皇姑带”(文革时已被毁)。 “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民族灯文化的瑰宝。“千角灯”的扎作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现惟一会扎作“千角灯”的老艺人张佛也在2009年离世。 蔡律摄



  资料载,数千童子的父母盼儿盼到眼穿,生死两渺茫。每逢千童被迫出海的农历三月廿八,他们便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聚千童东门,登高远望,呼唤子女的名字,后来渐渐发展演变为具有特定仪式流程的大型祭祀节日——千童信子节,自西汉末年至今60年一次,从未间断。经过2000多年演绎的千童信子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祭祀节日,而成为了当地百姓集祭祀、娱乐、表演于一体的大型民俗盛事。“信”即尊崇,“子”即指出海的童男童女,千童信子节即怀念出海未归童男童女的节日。这个节日与一般祭祀节日有所不同的,正是其祭祀的对象——千童。从源头上讲,是父母盼儿归,是长辈召唤晚辈的殷切心声,是一曲数千年荡气回肠的游子吟。蔡律摄



  Biyelgee舞被视为是蒙古民族舞蹈的始祖,体现并源自游牧生活。Biyelgee舞一般仅限于ger(游牧住区)这一小范围之内。表演的时候,舞者半蹲着或盘着腿,通过手、肩和腿部动作来表现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家务劳动、各种习俗和传统,以及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跳Biyelgee舞的人身着代表各自民族和社区的服饰和配件,色彩斑斓的衣物上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融合了刺绣、针织、绗缝和皮革等技术,并镶有金银珠宝。Biyelgee舞在节日、庆典、婚礼和劳作等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不同民族特性的同时,还促进了蒙古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团结和相互理解。传统上,人们通过师徒传承,抑或家庭、氏族或邻里传承等方式,将蒙古Biyelgee舞传授给年轻一代。今天,大部分Biyelgee舞的传承者都年事已高,且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Biyelgee舞蹈形式非常少,蒙古Biyelgee舞固有的多样性也受到了威胁。蔡律摄



  成都非遗博览园汇聚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向观众传递着古往今来那悠远的文化信息。蔡律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成都非遗博览园还勾勒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预言。   艾法预言体系是利用广泛的文集和文献,由约鲁巴人来进行的。约鲁巴人居住在西非,艾法这个词源于一个叫艾法或叫欧伦米拉的传奇形象,他被约鲁巴人视为智慧之神和智慧发展的来源。蔡律摄

  一座好的建筑关键要有文化内涵,成都非遗博览园在很短时间内汇聚100多项人类非遗代表作、100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是全球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馆,实属不易!让人们在很短时间欣赏到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美的艺术、那文化的芬芳、那饱含情感的图片文字,让人感到人生短促,人类创造文化的珍贵,那高技术复原的信息让人心灵震撼,也让人会心一笑。笔者匆匆拍摄一些照片,分享给网友。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以目前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要内容,利用项目图文、视频、实物等资源,采用平面、空间造型、场景再现和多媒体运用,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有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民俗、传统医药等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类的10个展区,全面展示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非遗瑰宝。英雄史诗《格萨尔》,让人走进游牧民族的历史;傣族孔雀舞、羌族羊皮鼓舞等,让人体验舞蹈之美。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精美的戏服道具,听到戏楼里的婉转唱腔,甚至可以去看看京剧的盔帽、把子和旗帜,亲自尝试一下川剧变脸,做一次变脸高手。该展区高科技元素十分突出,电子百科全书、“穿衣魔镜”、电子提线木偶等,遍布博览中心的各色各样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主线,精选代表性项目181项,按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文化空间等类别有机组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全面而丰富地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到撒丁岛牧歌文化,从卡鲁斯仪式舞蹈到柬埔寨皇家舞剧,从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到中国人熟悉的昆曲,从西西里木偶剧到欧陆罗狂欢节,从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到印度尼西亚的蜡染印花工艺等。走进这里,使不同层次的参观者充分领略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唤起人们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蔡律摄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话剧,曲艺,杂技,魔术等。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蔡律摄



  民间故事就是由民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故事。蔡律摄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塑像。蔡律摄



  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丝音自蕉桐而外,女子宜学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之三种。琵琶极妙,惜今时不尚,善弹者少,然弦索之音实足以代之。江南丝竹 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它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人民群众喜爱,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也是世界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蔡律摄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故最适于独奏,也可为歌舞伴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蔡律摄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蔡律摄



  龙舞。悠久神秘的“东方神韵”,以龙珠为概念,结合高科技活态演绎各地龙舞风情,把您带入一个个热闹喜庆的龙舞空间,全面展现悠悠五千年各个民族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蔡律摄



  龙舞。蔡律摄



  “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蔡律摄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生在湖北黄梅,长在安徽,1956年回娘家,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创作、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非遗博览园以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作了概述。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申报的黄梅戏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律摄



  戏剧服装。蔡律摄



  戏剧脸谱。蔡律摄



  曲艺评弹。蔡律摄



  武术   蔡律摄



  太极   蔡律摄



  中国书法“行楷隶草篆”。蔡律摄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蔡律摄



  中医  蔡律摄



  木制蜀锦花楼机,是织造蜀锦的工具。蜀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律摄



  传统美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蕴涵着国家、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情感记忆,承载着国家、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是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的生动体现。传统美术范畴较宽,除主要的书画外,还有如:雕塑、剪纸、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雕等等。绵竹年画,蔡律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蔡律摄



  中国酒史从含糖野果自然发酵成酒发展到谷物酿酒,从过滤酒发展到蒸馏酒,蒸馏酒又称白酒、白干或烧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四川的荔枝楼对酒诗中有句:“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色”。明确提到了“烧酒”的名酒。另一位唐代诗人雍陶也有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又有“烧酒”的字样。酿造业包括茅台酒配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配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配制技艺,绍兴黄酒配制技艺和清徐老陈醋配制技艺、镇江恒顺香醋配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浆玉液。蔡律摄



  金作银艺。蔡律摄



  流年的时间转盘,随您指示,让投影带您领略各个传统节庆、各个民族普天同庆的场景,蔡律摄



  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蔡律摄



  喜庆婚礼。蔡律摄



  2007年5月23日至24日,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国际论坛,并发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蔡律摄



  国际非遗博览中心馆内刻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雕塑。该公约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雕塑整体呈半展开的立体卷轴,庄严神圣。蔡律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街区。蔡律摄



  皮影。蔡律摄



  庆阳香包刺绣。蔡律摄



  大井陶艺。蔡律摄



  四川刘氏竹编。蔡律摄



  灯饰工艺。蔡律摄



  手绘脸谱。蔡律摄



  杨玉冰根书作品。蔡律摄



  十二生肖。蔡律摄

  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一种手工的技艺,一种口传的知识,一种原生的仪式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活化石”,古老的礼仪,传统的文化,历史的情节,在时代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历经千年,跨越几个时空,抵达内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温家宝总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精辟的话:第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关注与期望。成都非遗园以“记忆、传承、欢乐、和谐”为宗旨,以“非遗”的方式被永久收藏传统与文化,故事与情感  ,以巧夺天工之美 ,一笔豪劲之雍,令今人叹为观止! 以更加智慧愉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生命的细节,令徜徉其中的每一人,由内心出发,拨开物欲与认知的迷雾, 抵达千年文化涵养的回归,一面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 ,反射出历史的光芒与荣耀成就于此 ,一面是世界文化多样的和谐平衡,衬映出文化的记忆与想象,传承可浸润的文脉 ,收藏可触摸的文化,终至开创精神与经济的黄金年代  ,以当代价值融合非遗文化,创生启迪人心的力量 。实事求是说,成都非遗园,汇聚永恒的非物质文化,已建立很好的框架平台,建园理念得到很好体现,希望“成都非遗园”品牌进一步锤炼打磨,从世界广度、深度吸引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园落户,配置之以相关文化产业,成都非遗园可谓功德千秋!

  两个小时的浏览,浮光掠影,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我跟朋友说,花时间看看成都非遗园,真的很好!很值!

  蔡律    201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