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大官圩一次开陡门道放水,有一对干鱼从大官圩水沟里游了出来,一条雄的向东南游到现在的干鱼村,人们便在水阳江中心的这截水域修建了一个长牮,用石块护岸,头部向南,滚滚而来的浪涛在这里成为喷放四溅的水花,干鱼嘴村便由此得名。古人定名干鱼嘴,这实际上也是当地人对当年兴堤筑圩护岸工程的一个纪念。
丁湾的来历
很久以前,螺川丁氏迁徒此地,繁衍子孙。在大埂外鲤鱼滩建了祠堂,定名“丁湾”起,这里就开始兴旺了。丁湾街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裘公街齐名,曾为乡政府所在地,沿堤百十户人家,几十栋徽派建筑房屋,街中间铺有近百米青石板,可便民在雨天行走。目前在金宝圩,是至今仅存的两条青石街之一。这里人文荟萃,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进士丁品三、科举秀才丁景垣、丁胥衿、丁睡斋等。这里的人,几乎个个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当今这里也出了不少人才。全村共先后向国家输送了四五百名干部、教师、科技人员,他们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较有影响的人有:何亚平、何顺忠、何在柱、丁梅村、丁毅夫、王志龙、丁发能、丁延平、丁延安、丁国能、丁发能、丁美藩、鲍延龄、刘春贵、陈以宝、李先玉等。
丁家祠堂有正屋三进,共十五间,砖墙瓦屋,雕梁画栋,连坊板、纱槛、天花板等,均有古装雕刻。正屋内前后两个大天井,各砌有花台两个。前天井花台,左栽一棵甘禄花,右栽一棵紫荆树。后天井花台,左栽一棵银桂花,右栽一株金桂花,每年八月盛花期,香飘方圆数里。屋后还有十亩林园,栽有杨柳、丹枫、柏树、桦树等乔木,每当盛夏浓荫之下,宛若绿海,清凉幽静,是当地人们憩息纳凉的一块好场所。四周滩上,是农户放牧之地,牛羊成群,家禽戏逐,一派田园秋色,令人十分惬意
丁湾还有一座桥——螺川桥,原为土木结构,后为石条砌成,今为水泥浇铸。据老人回忆,传说宋代前就有此桥。因为丁姓系宋代迁居此地,后在堤外建祠,名为螺川丁氏,建桥早于建祠。螺川桥至今仍是丁湾街通往圩心的一个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丁湾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有一则叫《徐华阳探亲》,讲的是明代一位叫徐华阳的武人,曾率军征服过交趾国。他是丁姓女婿,岳父家住在和丁湾毗连的三潦村。平时徐华阳探身着便装,不带随从。一次,他的内亲们和他开玩笑说:“听说姑爷大权在握,名扬朝野,我们却不大相信。”徐华阳回答道:“我也想带上一批随从来你们家玩一趟,可我考虑这里地势浅了,怕载不住。”一番话引起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徐华阳想了想又说:“你们真要我带人来,那一定要答应我办好两件事,以免后患。”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莫说一件,就是十件二十件,我们也办得到,听你的便是!”徐华此时才说道:“我未到之前,你们先要准备好一个垄床脚,摆在堂前,我来坐一下就走。我走之后,你们要掼猪水缸一口,否则你家就要失火殃。”大家纷纷点头,答应一切照办。过了一些日子,约期终于到了。这天徐华阳果然衣冠楚楚,穿戴整齐,骑一匹骏马,率领几百名卫队将士,耀武扬威,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一路浩浩荡漾,向丁湾岳父家而来。徐华阳到期了门口,下马跨进大门,在垄床上刚坐片刻,便出门上马而去。岳父家人、亲属看到徐华阳果然威风凛凛,气派不凡,只顾应酬、接待、看热闹了,却忘记在徐华阳离开时掼猪水罐子。徐华阳刚走上圩埂大堤,三潦失火,全村烧了个尽光。徐华阳叹道:“罢了,我只好帮三潦重建一个村庄了。”果然在两个月内为家家盖上了新房子,以酬众乡邻对他的仰慕之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