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水阳妈妈”捐肾救子的故事:
母 爱 无 疆
——宣城水阳镇60岁老母亲徐木英活体捐肾救子纪实
作者 章晓铃
题记:40年前,她孕育了儿子的生命,40年后,她毅然捐献器官,给予儿子新的未来,她的名字是母亲。
●这位母亲名叫徐木英,她是水阳镇金宝圩水乡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为了挽救患尿毒症儿子的生命,60岁的她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捐了出来。慈母的爱让她的儿子从此拥有了第二次生命。
▲儿子王来喜说:“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捐肾救我,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给了我第二次新的生命。”
▲母亲徐木英说:“儿子生病有5年了,每月透析10多次,钱花了十五六万,所有亲朋好友家都借遍了。去年还危险了2次。医生说要换肾,但很难找到肾源。即使找到了肾源,家里经济也承担不起。最近儿子病情有恶化的趋势,不能再拖了,我问医生我的肾行不行,医生说‘配型适合’就行,于是我就把肾捐给儿子,儿子就换了,换了就好了。”
厄运降临,母爱为他筑起新一轮生命山峰
2008年8月,在裘公社区街道开着卤菜小摊的王来喜生意红火,女儿就要上初中了,他必须努力经营好他的卤菜小摊,因为女儿初中毕业后要上高中、上大学,没有一笔丰厚的资金储备是不行的。正当他在卤菜摊前忙前忙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时,不知咋地,这段时间感冒频繁,虚汗真淌,双膝乏力,走路乏软,让他迟迟不能恢复,但他又舍不得歇。只能抽空到当地医院,买点药吃,就这样拖延着,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妻子硬是把他拽上车,拖到了宣城市中医院作了全身检查。不久,王来喜被确诊患上尿毒症。诊断显示,他已经患上了尿毒症五期,必须每星期做3次透析治疗。但因为要摆卤菜摊和经济的原因,他只能坚持每2个星期做5次血透。
作为母亲,徐木英更是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险些晕倒。儿子才35岁,正值风华正茂,与儿媳孙莲花结婚13年来感情非常好,孙女才12岁,这可怎么办呢?痛苦过后,徐木英头脑渐渐清醒,儿子已经病了,自己可千万不能倒下呀,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儿子治病。于是她和儿媳领着儿子辗转就医,并多方筹集医药费。一开始,专家建议保守治疗,所以,她领着儿子几乎跑遍了全市和外地的大医院。然而王来喜的病情逐渐恶化,从一开始用药维持到血液透析,后来发展到每3天就要透析一次。看着病痛中的儿子,母亲徐木英的心都要碎了。
这是个农村一般的家庭,王来喜的父亲王孔春和母亲徐木英都已是60以上的年纪,妻子孙莲花33岁,都在家务农,仅有一个女儿年方12岁。全家人仅靠王来喜的卤菜摊子和几亩耕地维持生活。如果一家人不生大病,生活过得去还小有积蓄。现在王来喜突然生了病,几经周折,家里的一点积蓄早就用得净光。治病初期,为坚持给王来喜做透析治疗,王来喜的家人向亲朋好友能借到的钱都借遍了。
几年下来,先后花去了十五六万元,亲友们也到处找偏方抓药,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王来喜的病却越来越重。2011年5月的一天,他在乘车到宣城进货时,一下客车,双膝一软,就栽倒在了水泥地上。幸亏好心人拨打了120,救护车及时赶到,将他送往医院救治,才挽回了他的一条生命。不久后,又一次出现昏厥,同样是医院救治及时,使他的生命得以延续。当他苏醒过来后,医生诚恳地告诫他的家人,王来喜尿毒症已发展到后期,必须尽快寻找肾源,及时换肾,否则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母亲捐肾成功救子,创造了又一个医学极限
眼看着儿子患肾功能衰竭,生命一天天走向终点,母亲徐木英欲哭无泪。
后来,王来喜的主治医生告诉王母,治疗此病的最佳方法就是做肾移植。听到这个消息,王母的眼里见到了曙光,然而做肾移植手术不但费用惊人,而且肾源也非常难找,但病情不等人,怎么办?医生说,实在没办法可以在直系亲属中寻找合适的肾源,这种手术成功率较高。听到这个消息,母亲徐木英喜出望外,毅然决然地要用自己的肾脏为儿子延续生命。要用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为身患尿毒症的亲生儿子点燃生命奇迹的火焰。当即提出:“我一定要为儿子捐肾。为了儿子,别说是一个肾,就是两个肾都捐出我都愿意呀,快帮我联系医院做检查。”听到这儿,全家人都愣住了,并纷纷表示反对。老伴王孔春和媳妇孙莲花表示要为王来喜捐肾。徐木英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把家人召集到身边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年纪大了,为儿子捐肾,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咱们是农民,以种地为生,没有劳动力,咱们的日子怎么过呢?你爸爸是家庭的主劳力,年纪比我大,以后咱们家还得靠他的劳力支撑。所以,如果我合格,就捐我的。儿媳和亲属们一听,都被感动得哭了。而徐木英却劝慰大家说:“为了救活儿子,我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割掉我的两个肾、丢了我的命都值!”
听了这样的话,,旁边的邻居都被感动得哭了,大家都为王来喜拥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骄傲、自豪。
其实,徐木英已不是第一次提出为儿子捐肾的想法了。在儿子刚住进宣城中医院时,
她就跟老伴提出了这个想法。因为她年龄太大了,当时老伴王孔春就表示反对。此时此刻,徐木英看着危在旦夕的儿子,再也坐不住了,她要求老伴马上联系安徽省立医院为她做检查。
不久,在合肥市安徽省立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刘洪涛和住院部医师项平很快安排他们母子做了配型试验,结果显示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适合。听到这个消息后,徐木英兴奋地掉下了眼泪。据有关专家介绍,这台手术因为是活体肾移植手术,要经过取肾、修肾和植肾三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时开展两台大型手术,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对普通人来说,一个肾足以提供正常日常所需,但捐肾后人体肾脏储备减少一半,还是存在一定健康风险。虽然亲属间肾移植实属无奈之举,但它是解决供体缺乏的有效方法。亲属间肾移植存在万分之三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感染等风险,所以在实施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高度重视供者的风险,确保不发生捐献者死亡的悲剧。徐木英60的高龄做这么大的手术在医学上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为此,医生反复多次向徐木英讲述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并从伦理学、专业技术等多个层面分析手术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后果。
然而徐木英却十分坚决:“作为母亲,因自己儿子正值壮年,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他还有一个17岁上高中的女儿要供养,他本人又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养家糊口,我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每天靠血透过日子,再等下去可能很难救他了,所以我决心捐个肾给儿子。”医院组织相关多个科室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大会诊,并多次反复讨论手术方案,划分手术小组,展开各项检查。
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3月23日上午8点和11点,母子俩先后被送进了手术室。当下午1时母亲推出手术室、4时儿子推出手术室时,经过漫长的8个小时的手术做得十分成功,此时,母亲的肾已开始在儿子体内正常工作了。
笔者根据安徽省立医院的出院小结得知,“患者……在全麻下行‘活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后常规抗炎对症及抗排斥治疗,愈合良好,肾功能恢复良好,尿量正常,现患者肾功能已基本恢复,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由此可见,母子俩术后身体恢复得很好。
虽然王母年事已高,但肾功能很好,输尿管完整无病变,且由于她长期干农活,血管弹性还很好,这颗“母爱之肾”终于使儿子体内生命循环恢复了正常,并赋予儿子第二次新的生命。
60岁王母捐肾救子,这在医学上又一次创造了一个成功极限……
对话王母:“能救我儿子,我很开心!”
王来喜换肾手术成功,母子俩康复出院的消息传来,水阳镇裘公社区居民交口称赞,好像庆贺母亲节到来似的,到处洋溢母爱的温情……人们都被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所感动。
笔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驱车前往采访。
昨天,笔者在王来喜的家中采访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徐木英。
笔者:是什么时候发现儿子生病的?
王母:五六年前吧,当时他在街道摆卤菜摊,有段时间老是感冒,全身无力,虚汗真淌,又舍不得歇。自已到处买药吃又好不了,后来硬把病拖重了。一年半前我摧他老婆硬拽他去宣城医院作了检查,后来就发现得了病(尿素症),接下来三天两头到宣城排毒(血液透析),看着他那天天受罪的样子,我心痛啊。
笔者: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要冒风险去给儿子捐肾?
王母:只要能救回我儿子就行啦。为了儿子,我什么都愿做。我儿子还年轻啊,他才40虚岁,正值壮年啊。他还有个姑娘,才17岁,正上高中,以后还要靠他挣钱供孙女上大学啊。他爸比我大,今年67岁,还要干农活,田里的事还要靠他撑……再说自己捐可以省不少钱啊,而且医生说我身体很好呢。我只有60岁,现在捐了肾,儿子也救了,身体也恢复得蛮好。我也开心啦。
笔者:整个手术中你担心过自己的身体吗?
王母:我都60了,不担心自已的身体,主要担心自己肾如果不适合,这样儿子还得遭罪……因为肾源难求啊!
笔者:您现在的情况好吗?
王母:我们是4月11号出得院,我和儿子恢复得都好。不过(望着儿子),出院时医生说了,回家要好好保养,要按时吃药,防止感冒生病。因为他(指指儿子)手术后免疫能力差,还需要半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我就是担心他啊。
母爱深厚,感动水阳,可病患者穷家难撑,母亲捐肾的2.6
万元手术费用无处报销,却彰显出新农保的机制缺陷与不足
徐木英捐肾救子的事迹感动了裘公,感动了水阳,让很多人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母爱与很多人的爱心共同汇成水阳大地最美丽动人的交响乐,爱亲人、爱身边人、爱社会,爱国家,将成为该镇文明创建的一个热点话题。
王妈妈的一个肾,成就的不只是儿子的健康与生命,也折射出了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妈妈的坚韧、勇敢与博大。
王妈妈的一家人,他们用自已的言行为我们再次演绎了中国最悠久、最伟大的一个传统。那就是,在所有的感情中,亲情最大;在所有的责任中,家庭责任最重;在所有的人中,家人最重要。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不幸。当不幸降临时,几乎所有的家庭一时间都会陷入慌乱、无助,甚至绝望。但绝大多数的家在风雨飘摇中,仍然坚强地努力,与命运抗争,最终战胜困难,渡过难关。支撑他们的除了努力、信念,那就是亲情和爱——亲人间的相互关怀、勉励、帮助以及自我牺牲,都会给予所有家庭成员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无穷力量。
是啊,没有家庭的温暖就没有社会的温暖,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水阳最美妈妈徐木英,用自己那博大无私的母爱,诠释了和谐社会最深层次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妇女坚强善良的精神风貌。
母亲是平凡的,虽然她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也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更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但母爱如天大,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永远不要忘记母亲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一个愿意用生命来给与儿女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这厚重的爱足以感天动地,而这也为天下的儿女们庄重地上了一课,在默默而伟大的母爱面前,我们做子女的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我们亲爱的母亲啊!
在采访这对母子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虽然徐木英为儿子换肾,挽回了王来喜的一条生命,但母子俩在“新农保”的制度框架内,却不能享受相同的政策阳光。因为“新农保”制度明文规定,王来喜的5/8万元手术费、医疗费及相关费用可以报销,而其母的2 .6万元手术费、医疗费及相关费用却无处可报。原因:没有可对照的条款,没有可参照的先例?这一下,可难倒了这个病患的家庭.……
因为术后的王来喜一家已经支付了其母子(王来喜手术医疗费5.8万元,徐木英手术医疗费2 .6万元)8.4万元的手术、医疗和住院费用(为了筹措这笔手术费,他们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下来按照新农保规定符合要求可报销的手术/医疗费用也许实际上仅占50%左右,而且王来喜术后还需使用约7000元/月的药品治疗费,且其中只有近50%可以服销,大部分费用并不能够报销。这就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经济压力——后续的治疗费用,他们又到哪里去筹措呢?为此,笔者在这里为像她们这样的农村病患者家庭呼吁:我们的新农保报销制度能否再设计得更加人性化一些,为那些无力支撑的农村家庭和病患者多送去一份温暖和煦的政策阳光?因为在全国人数众多而同样的参保人群中,像这样的“大爱”行为在全国能有几例?可谓屈指可数!在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笔者认为很值得大力提倡。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对于这一特例和病患者家庭给予特殊的“制度安排”,让他们全家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社会的温暖……
相关话题: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150万患者需器官移植,但能够获得供体挽救生命的仅一万人,比例大概为150:1。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则为5:1,英国为3:1。与国外相比,器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