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是“流动” !我突然这样顿悟地想。
万物皆流(Stream),如同金融市场一样,互联网世界的本质和活力来自于流动性(liquidity)。
流,呈水状,显云形。所有历史累积的精髓与遗骸,都被愈见愈多的将虚拟显其真形的工具,例如互联网,如同流云飞水扑面裹挟而来,在其中,有“文化”,有“科技”,有“知识”,有“思想”……. 浩浩汤汤,层出不尽。
上善若水。先贤用尽智慧指述世间万物与水的关联,光阴似水,逝者如斯。那些抓不住的,如同水。以水指述,凭添诗意。
而如水的光阴跨越千年,人们突然以“云”指述一场正在来临的信息革命。这可能是西方世界第一次借助东方禅意表述虚在事物的存在——之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以“云”命名信息,是因为云的形态外显内空,外实内无。
在显和空之间,在实与无之际,在流动的边缘,有什么比“云”更适合定义人类的思维,意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左右着世间万物的坚韧利器呢?如果没有思维,何来城市楼宇、桥梁大厦这些固体存在呢?
在人类长河中,“文化”就是最大的一朵“云”;人的受教育时间越来越延长,目的是从云端获得更多养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皆为云,任由人们从历史长河中采撷;人发明纸张、印刷、互联网,建造图书馆,目的是为了使这朵云,创造和传播更具效率,形态更加显性化。
我们把那个智慧和文化的寄存处,称为“云”。
正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互联网横空出世时,这朵云也益发灿烂无比。
在这个流水和流云的盛宴上,有几个法则值得互联网同道中人关注。
虚拟
由于我们的感知器官所限,我们还不那么喜欢虚拟的事物,总是要用尽各种手段将虚化之物显形。失去视觉化的工具,我们对虚在之物的把握会是那么虚弱无力。我们困在一个迷局中——一方面,任何语言和文字的指述都会发生偏差,而硬币的另一面,如果我们不借助语言和文字,又无力表述。这就是林永青兄所谓“语言之外没有上帝”。
然而,我想说明的是,每一次人对于更加抽象、更加虚拟的事物理解进一层的时候,文明和智慧又向前进了一步——虽然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可视化、具象化工具将虚拟和抽象显形。
我们通过沙漏和钟表将时间显形——如果你注意这个演变的过程,你会发现,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必借助钟表,而只需要看到按节奏闪动的数字就能感觉到如水的时间流逝。
同样道理,我们通过甲骨、竹简、丝帛,以及纸张,将智慧显形。智慧在这些铺设的载体上御风万里,流世千载——但要知道,这些虚在并不需要这些实在的载体,它们从纸张流动到屏幕上,明天也会同样引领我们去往一个不知名的去处。
科技哲学家Kevin Kelly指出,互联网的趋势将是“屏幕化”,“一切皆可流动”。
另一个将虚拟显形的努力是“拟人化”。同样是Kevin Kelly,将科技列为第七生命体,成为继动物、植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之后的第七种生命体。不惟如此,难以以人所能感受的方式解释虚拟的存在。如同宗教界一直在争论人格化的上帝还是斯宾诺莎式的非人格化上帝。
好,我们姑且默认这种存在。
不过硬币的另一端是,每一轮抽象化可视化工具(比如钟表)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提升人的认知能力,使其向着更加智慧的阶梯迈进。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的出现,如果我们用汉语字符,或者罗马数字,要以几倍的文字量才能描述一个10位数字,如果要描述10^100这样的数字,那就不可能了。阿拉伯数字使我们对大量级事物有了简单指述的工具和可能性。对于大量纷杂的物理世界,我们也可以以F=ma, E=mc^2这样简单的公式归纳总结。
还是以钟表为例——我突然想到,牛顿创造“绝对时间”这样的概念,不过三百多年时间,虽然钟表技术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是钟表的普及也不过是三百年以内的事情。而钟表的普及让我们对“时间”这个抽象化存在的把握到了手到擒来的程度。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轰然而至,巨大的推土机铲平了横亘在世界边缘的鸿沟,电子文件、电子表格、社交网络,不断把我们过去所不能透视出来的社会关系、交叉贯穿的“云端之物”一一罗列、可视化。我想,一个现代人的思维结构一定和李白杜甫年代有很大不同吧?换句话讲,在iPad下长大的下一代,思维结构也一定与我们大不同。用谷歌便捷搜索的时代,我们远不用博闻强记,在喟叹没有钱钟书、吴宓这样的大师的今天,我们的智力却获得了另一种自由。
一切都在虚拟化,一切都在把虚拟可视化。
最后一点,虚拟才是流动的基础,而且越虚拟越流动。
思想、文化、知识、技术,这些“虚在”之物,在不断的流动中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西方的未来学家、经济学家们不断在证明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后,对于服务的迫切性需求增长。经济体的发达与否的基本指标是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的服务业占70%以上,香港在90%以上。服务业的基本特质是虚拟化、货币化。
在金融领域,一旦市场进入“流动性匮乏”,则市场迟滞萧条。
在互联网世界,人们把电子商务三要素归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事实上,在这三个流中,最难以流动的是物流;信息和资金自伊始便显示出极大的虚拟特质,而物流的流动也依赖于数据化的驱动。
这些所有的信息流汇总成数据之后,在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汇集成了“云”。
云在天,水在瓶。云水交融,汪洋恣肆。在自然界,水永远寻找着低洼的出口,直至倾泻入海;海水蒸发,飘忽为云;云化雨,雨水润泽大地。如此循环往复,万世不息。
在人类的智慧世界,我们仿佛能看到古希腊的先哲在思辨、诸子百家在哲思滔滔,佛祖在菩提树下静思——这些智慧的光芒,顺着历史的河床甬道,汇聚成一条浩荡直下的长河。而所有的文化,当剥离了承载载体的桎梏后,就如同虚无缥缈,但是可以随手采撷并惠及后人的“云”。
当你要看透文化和智慧的本质时,一定要去掉盛水的瓶子,看穿云的显形,深入到它们的内里。
一旦“流动性”被某些外在条件所压制、禁锢时,文明就显示出衰落的迹象。
古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东正教的引入禁锢了罗马帝国思想、文化的流动性,导致罗马帝国的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衰落,直至这个人类历史上幅员最广阔,持续时间最长的帝国最终崩塌。
卡尔波普尔在《开放世界及其敌人》一书中,对于三位公认的哲人所引发的对人们思想禁锢的极权主义进行了批判。
与之相反,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兴起,源自于其统治家族美第奇家族的开明,以及对于不同领域艺术家之间思想艺术流动的支持。
在中国,思想的高峰来自于2500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那是一个战火纷乱的不幸年代,却是一个思想光芒耀世百邦的年代;而一旦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思想和钱币、车轨一起统一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向下的通道。
我们需要在一个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小心翼翼地维护好“流动性”。
值得庆幸的是,在技术加速进化的今天,这朵云不断加厚、加重,流动性还没有减缓的迹象。
叠加
与物质世界不同,信息世界的法则是叠加——在物质世界,这个法则是递减,反映在经济学理论,是边际效益递减法则。
信息是恒在物,无色无味,无质无量,信息的创建在我们的意识和智慧之间。
信息的创建,如同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概率法则,可以做线性叠加。
说到底,信息是我们头脑意识的创建之物,信息的叠加如同一加一等于二一样简单容易。
而物质世界就不同了。物质世界遵循物质守恒定律,饼干吃掉一块,就少一块。
所以当我们进入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时,有诸多原则发生了匪夷所思的改变。
Facebook有一个著名的“立体叠加”策略,配合上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法则,无往而不利。
在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策略,企业往往界定人群,并不断寻找已有人群之外的客户群体,这是为了把边际效益最大化。
而Facebook“立体叠加”战略则是把不同的产品,不断在同类客户,或者略有外延的客户群体中不断交叉组合,其结果是客户粘度不断提高,并且口碑传播的外延效应极强。“最大公约数”法则,是挖掘各个不同人群的普遍需求,而不是个性化需求。Facebook的重头产品,例如发帖、照片分享、News feeds、游戏,不论是哈佛学生,还是非洲用户,都一样喜欢,这才形成了全球化的流行。
在中国,腾讯也从Facebook那里学习了“立体叠加”战略,在几年间,除了初始的即时通讯产品,硬是做出了若干个一亿用户级别的产品: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邮箱、微信、腾讯朋友。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QQ空间和微博里的很多信息是重复的,没关系,用户会从不同界面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对于互联网创业企业而言,通过“立体叠加”战略,不断滚雪球,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以价值中国而言,从内容滚动出社交网络、从社区带动价值服务商,会是一个优化策略。
好,本文暂时在这里收个尾吧。关于虚拟世界和流动性法则,还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探索,至少有以下几个话题。
1. 维度
2. 决定论和概率论
3. 工具
关键在于流动,流动才有生命,流动才有希望,流动才有生机。所以我们的古人才会讲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我们更有了鱼游浅底,鸟飞高天的自由。
让世界流动起来,如水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