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思维模式中的机遇


全球化思维模式中的机遇
 
全球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迅速转移;互联网的发展,使通讯成本大幅降低,世界变得扁平,成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跨国协作更加通畅,富有效率;跨国贸易、投资及科技转移步伐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有机会打入国际市场,同时,本土市场也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将会改变人们的思想。在这个世界中,距离和差异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全球化引领着人们在这个不均衡全球化的世界中奋力前行。虽然各种不同的评价指标都表明,只有10%25%的经济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但高管们却过于相信在一个无国界的世界上具有无限商机的诱人前景,
 
在全球化视域下,描述全球化的真正本质,并对企业高管构建自己关于距离和差异的影响的思维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企业领导人增强他们对这个部分全球化的世界内在机遇和威胁的直觉。无论观察者的视点或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看起来似乎都完全一样。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地理距离和文化与政策的差异却至关紧要。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一现实,只有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并在思想上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来描绘这个世界。
 
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同时,多姿多彩的虚拟世界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企业要在全球化中发现机遇。全球化潜藏着尚未开发的大量机遇,利用这种机遇,就能以一种承认差异,而不是试图抹杀差异的方式,跨越国界去创造价值。许多人的印象是,销售那些不需要跨境货运的产品与地理位置无关。事实远非如此。即使对于数字产品和服务,地理位置也几乎总是至关重要。
 
理论上存在机会与反映真实差异之间的对比,可以凸显出在企业的目标与其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之间存在重大差距。企业高管可以更进一步,通过创建显示其如何配置资产或管理力量的内部图表,以及通过用外部图表与这些内部图表进行重叠对比,了解自己的企业对距离的敏感性。例如,对照希望获得大部分销售增长的地区,领导团队或研发地点组合的图表是否吻合?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种演练突出表明,庞大新兴市场的增长正在如何创造出一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努力减小企业对距离的敏感性。
 
要实现全球化,缩短文化距离更为重要。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市场,努力与外国政府建立关系。为了弥补地理和经济上的差距,在各个国家采用不同的定价和分销模式,并积极打造国际合资企业。当然,在不同的行业,距离敏感性的影响和性质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努力培养自己的直觉,以便在不熟悉的全球市场上抓住机会的高管们,通常可以从在自己行业和企业的层面上获益非浅的原因。
 
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失去。全球化,正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外国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本土市场与中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中国企业为了在自己的领域里增强竞争力,不得不去海外寻找新的市场与利润来源,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加剧的产业尤其如此—这些产业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继续死守国内市场不可能产生更多价值,只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