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回避资本项目开放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拥有具有国际地位的货币。中国2009年开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较为迅速,提出了一些需探讨的问题,甚至显现一些负面效果。当前各界讨论热点已从人民币国际化转向资本项目自由化。有必要对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进行概括性梳理分析。

  首先,要清楚国际化货币的定义。国际化货币是指在本国以外也能得到很大程度认可的货币,它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发挥计价、结算和价值储存等基本功能。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政策推进过程中,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区分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和重视。作为结算货币时,人民币似乎就自然而然地被假设为计价货币。事实上,计价功能和结算功能并不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提款权(SDR)是一个例子,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建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一种计价货币,但不是一种结算货币。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明。从学术界讨论来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减少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二是减少美元计价资产和外汇储备;三是中国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更有效率,进而加强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促进上海金融中心的建立;四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中国的边境贸易;五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可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也就不用向美国交铸币税,反而可以收取其他国家的铸币税。

  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实现了以上的目的呢?

  从交易功能看,人民币贸易结算量急剧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占中国总贸易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2.5%上升到2011年的9%。从价值储存功能看,香港人民币存款量急剧增加。2011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超过6000亿元。但是以上进展有明显局限性,因为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和香港人民币存款量急剧增加都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改变,那么贸易结算量和香港人民币存款量的趋势都会发生逆转。因此还不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预期效果。

  另外,调查显示,许多中国企业虽然用人民币结算,但是商品依然用美元计价。一旦计价货币选定,汇率风险就已经确定,用什么货币结算一般对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没有影响。而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减少美元外汇储备。由于进出口人民币结算的不对称性,人民币进口结算往往高于人民币出口结算。这导致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美元外汇储备不减反增。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采取的是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即根据国际化货币的基本职能,从简单入手,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各个职能领域中的使用范围。人民币通过进口结算,流到境外;鼓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随着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增加,人民币出口结算也将增加。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上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最终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这一路线图也存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否应该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呢?事实上,结算货币选择是由交易企业决定的。政府所能做的是给予企业选择计价、结算货币的自由。比如,日本出口企业普遍不愿意用日元计价而宁可用美元计价,并且日元出口计价比重始终高于进口计价比重。这与日本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和企业市场定价行为等因素相关。由于日本出口产品主要销售到美国,所以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而选择了以美元计价。

  人民币回流机制初衷与现实并不一样。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初衷是,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持有得到较高回报,从而增持人民币海外资产,增加人民币的出口结算,加强人民币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作用。然而流通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是相矛盾的。在理想状态下,人民币出口结算,外国企业再次用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人民币回流。此时,人民币完全是流通手段。但是香港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意味着人民币充当了价值储存手段。此时人民币已经回流,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无法再充当流通手段。现实中可以看到,当香港人民币存款急剧增加之时,人民币出口结算比例很低。当香港居民抛售人民币资产之时,人民币出口结算比例上升。这也是当前路线图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自由化关系。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并未实现当初设定的目标,在许多方面适得其反。但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合法化得到了推进。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每一关键步骤都以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相应步骤为前提,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隐含了相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时序。然而,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对应的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序与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共识的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序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冲突。

  比如,与出口结算货币选择的自由化对应的是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而理论和实践中,在汇率和利率都缺乏灵活性的条件下,短期资本流动不应当开放。因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从属于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回避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讨论,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名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将导致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失去控制,人民币国际化也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