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出口对GDP的贡献
陆善民
关键字:凯恩斯,国民收入,净出口,郑蕾芸
由国家统计局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净出口虽然增长,但是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的贡献为负。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此事实提出质疑,认为这与“理论”不符,应该修正数据。笔者认为,不是事实有问题,而是西方《宏观经济学》有问题。事实胜于雄辩。
“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有:
Y=C+I+G (11.23)
“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对式(11.23)进行“了修正:
Y=C+I+G+X-M (11.24)
“在上述两式中,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郑蕾芸,2005)
X-M称为净出口,通常是正值,也叫做顺差;如果净出口是负值,则称为逆差。净出口以B表示,B=X-M,则得到:
Y=C+I+G+B (公式1)
由凯恩斯公式不难得到下面的结论:顺差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为正,逆差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为负;顺差增长,即ΔB>0,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正;逆差增长,即ΔB<0,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负。
由凯恩斯公式得到的以上结论都是不对的。要否定凯恩斯公式只要举一个反例子就足够了。
假定有一家出口企业,出口商品获得2亿美元收入,X=2亿美元。应该知道,这2亿美元收入不是国民收入,而是销售收入。假定汇率等于5元本币/美元,则销售收入等于10亿元本币。再假定出口2亿美元商品,需要投入生产资料6亿元本币,则国民收入等于4亿元本币。从这个例子出发,可以引出一般表达式。出口额是X,汇率是E,出口EX产生的国民收入是Q1,则有公式2:
Q1=aEX (公式2)
公式2中的a称为出口额对于国民收入的生成系数,其经济学意义是:出口1元本币商品生成a元本币的国民收入。在上面的例子中,X=2亿美元,E=5元本币/美元,a=0.4,所以Q1=4亿元本币。
再假定有一家进口企业,进口1亿美元商品,M=1亿美元,相当于花了5亿元本币。这1亿美元商品作为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产出商品的销售收入是10亿元本币。10亿元本币的销售收入减去5亿元本币投入,得到国民收入5亿元本币。引入进口商品对于国民收入的生成系数b,它的经济学意义是:进口1元本币商品,生成b元本币国民收入。这样可以得到公式3:
Q2=bEM (公式3)
Q2表示进口额M所生成的国民收入。在本例中,M等于1亿美元,E等于5元本币/美元,b等于1,所以Q2=5亿元本币。
把进出口合起来,得到:
Q=Q1+Q2=aEX+bEM (公式4)
Q表示进出口对于国民收入的总贡献。在前面的例子中,进出口总共生成国民收入9亿元本币。但是,如果按照凯恩斯学派的公式,X-M等于1亿美元即5亿元本币。显然,凯恩斯公式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 公式Y=C+I+G+X-M是错误的。
(2) 公式4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Q=aE(X-M)+(a+b)EM (公式5)
公式5表示,即使顺差增长,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可能是负的,因为后面一项ΔM可能更负。
(3) 公式4也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Q=(a+b)EX+bE(M-X) (公式6)
公式6表示,逆差增长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可能是正的。
(4)应该重视进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增益作用。
(5)合理调整外贸结构,既有利于本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他国的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以上结论符合简单的逻辑。如果只有顺差增长才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各国都刻意追求顺差,那商品出口给谁呢!
(备注:不考虑折旧,国民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2012/02/23)
参考资料
【1】郑蕾芸刘力臻编著:《国际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3月,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