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温州平阳陈桷一门六代显宦
一、陈桷(1091-1154),字季任,号无相居士,温州平阳人(今苍南县)。北宋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廷对第三(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宣和七年(1125)提点福建路刑狱。紹兴元年(1131)主管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四年,除太常少卿。五年,知泉州。六年,提点兩浙西路刑狱。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高宗时,历权礼部侍郎。忤秦桧,罢官,寻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五年,复出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四年,改知广州,充安抚使,未至而卒。陈桷宽洪蕴藉,以诚接物,而淡于荣利,自号‘无相居士’。著有《无相居士集》十六卷。吳泳《鹤林集》卷三六《陈侍郎文集序》。《宋史》卷三七七有傅。陈桷的文集已经散佚,目前流传的作品有三首诗:..........................................................................................
《合掌岩》 北宋陈桷
合掌仙峯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
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
注:广化寺和合掌岩均在苍南县蒲城。合掌岩位于蒲城对面的合掌岩山的山顶上,紧临福鼎,是两块形似合掌的岩石,故名。
《 广化寺》 北宋 陈桷
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
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
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
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
另有题壁诗两句:
神仙多是大罗客,我比大罗超一格。(北宋陈桷)
行满三千我四千,功成八百我九百。(有簿续其后)
注:此两句系陈桷绍兴中待制时,在其居室壁上所题。有簿续其后曰:“行满三千我四千,功成八百我九百。”见宋陈巖肖《庚溪诗话》。
注:此两句系陈桷绍兴中待制时,在其居室壁上所题。有簿续其后曰:“行满三千我四千,功成八百我九百。”见宋陈巖肖《庚溪诗话》。
《饯蔡鸣山领东阳主簿》 北宋 陈桷
送子出都门,涉陟故乡路。黄叶舞悲风,塞雁笼烟雾。城柳系奔黄,把袂斜阳暮。觞子一杯酒,听我慇懃语:立功在少年,慷慨酬当宁。君禄有崇卑,臣心共天赋。委吏与乘田,宣尼无不豫。愿子好爲官,时时守法度。天教养赤子,莫使气血怒。天教爲水清,莫使尘埃污。指日报政来,声名满三辅。
送子出都门,涉陟故乡路。黄叶舞悲风,塞雁笼烟雾。城柳系奔黄,把袂斜阳暮。觞子一杯酒,听我慇懃语:立功在少年,慷慨酬当宁。君禄有崇卑,臣心共天赋。委吏与乘田,宣尼无不豫。愿子好爲官,时时守法度。天教养赤子,莫使气血怒。天教爲水清,莫使尘埃污。指日报政来,声名满三辅。
注:近年蔡听涛在浙江东阳《鹿峯蔡氏宗谱》(民国戊午年[1918]重修)中发现了陈桷的一首佚诗。诗题中的蔡鸣山系东阳鹿峯蔡氏始迁祖。蔡鸣山(1086-1161),名照,字季远,温州平阳新城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举人。政和五年领东阳主簿。在位精强清廉,深得民心。二任后致政,卜居东阳邑南新塘。其子孙辗转迁徙至东阳县东北鹿峯附近的上墻,繁衍成爲当地望族,名其地曰‘蔡宅’(今属东阳市虎鹿镇)。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就是蔡宅人。
陈桷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继之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终始。
陈桷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继之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终始。
陈懿,字公美,陈桷父,蒲城城西人。以子陈桷贵赠通直郎、以曾孙岘再赠银青光禄大夫。
陈桷幼年从父就读,后入太学。政和二年(1112)殿试第三名,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八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不计个人安危,亲入乱兵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
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
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和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把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十六年,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到任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已散失。
陈桷一门五代显宦,他官至礼部侍郎,他的孙子陈岘官至兵部侍郎,他的曾孙陈昉官至吏部尚书(试)。一门出了三个国家部长级的人物,这在温州地区也实属罕见。后来他的玄孙陈均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带着家族人员和几个僧人重新来到合掌岩,“祗谒仙灵,修诸父故事,感今怀旧,徘徊瞻眺”,并将此事刻于岩西。一直到了清朝中叶,同里诗人华文漪也来到这里,抚今追昔,并在他的诗作中记下了这件事情。
陈桷原籍蒲门,即今苍南县蒲城镇,而蒲城镇已无陈桷后裔,而今苍南县灵江镇港下有陈桷后裔;且《港下陈氏宗谱》所载陈桷的两个儿子名汝楫、汝贤。
二、陈汝贤,陈桷次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朝请大夫、四川达州知州。
三、陈岘(1145-1212),字俦南,一作寿南,一字山甫,号东斋;陈桷的孙子,陈汝贤子。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中博学宏词科赐第(此科本年仅取一名),赐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校书郎、秘书郎,全州(在广西)知州等,嘉泰四年(1204)迁秘书少监。开禧元年(1205),晋升为秘书监,再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未几,被弹劾,提举太平兴国宫,又外放为广州知州。兼劝农使,充广南东部经略安抚使。最后以兵部侍郎架直院召,陈岘辞免。嘉定五年(1212)病逝于温州,年68岁。陈岘性沉静,平生博览群书,诗文典雅。著有《东斋集》30卷,还主编过《南海志》和《清湘志》。9
陈岘以祖父遗荫补官为邵武南尉,调潮州判官。淳熙十四年(1187)以博学宏词科赐第(此科本年只取他一名)。宁宗受禅后(1194),召试学士院,于对策中提出:“帝王号令不可轻出,倘不经三省施行,从中径下,外示独断,内启悻门,祸患将伏于中而不自知。”这是针对权臣韩偏胄“居中用事,假御笔以窃朝权”而发。历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迁校书郎,庆元二年(1196)迁秘书郎,中书舍人封还除书,指为赵汝愚党羽,黜任全州(在广西)知州。
在知州任上,陈岘采取系列措施:增学廪,给官书,撙节浮费,籴米三千斛以备荒,减免民间欠租二万余缗。两年后,荒地开垦,道路修筑,城堞完固。又以河渡收入造石桥,当地称之为“陈公桥”。
党禁宽解后,以秘书郎召回,迁驾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升郎中,兼史职。嘉泰四年(1204)迁秘书少监,又上条陈,指出当时“节钺滥予,职名躐授,名器大亵,侥悻益滋,贪墨肆行,生民日困。而大吏赃状暴白,仅从罢免;中外之臣,佞谀成风。虽居可言之地,且蓄缩不敢尽——皆非盛世事。”
开禧元年(1205),进升为秘书监,再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韩惋胄使草诏,授其亲信苏师旦为节度使,陈岘说:“节钺以待将臣之功高者,师旦何人,可辱斯授!必以此见命,吾有去而已。”韩偏胄只好改嘱他人起草。迁陈岘为中书舍人。未几,又授意以特旨使宦官某躐迁远郡,陈岘再次力争,于是被弹劾,提举太平兴国宫,又外放为广州知州。兼劝农使,充广南东部经略安抚使。在任上又修建学宫,广收寒士,减免所属八县应送州钱六万余缗,增置义冢,修缮城池,置经略军司敢勇军,联合邻州防守辖境(时两广少数民族聚众反抗,史称“峒寇”),广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最后以兵部侍郎兼直院召,陈岘辞免。嘉定五年(1212),陈岘病逝于温州州城,年68岁。
陈岘性沉静,待人简淡,历久更见真诚。处事从容有节度,从未疾言厉色。平生博览群书,又能概括旨要。诗文也写得典雅有情致。著有《东斋集》30卷。还主编过两部地志:《南海志》和《清湘志》。
四、陈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迪功郎、监官主纂。
陈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通仕郎。
五、陈昉,字叔方,号节斋,陈桷曾孙,陈岘仲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历官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兼中书门下省公事、吏部尚书等职。
陈防以父荫补官。南宋绍定年间,由闽县丞迁浦城知县,政绩显著。世交真德秀,浦城人,推荐赴都堂审察。除司农丞,改大宗正寺丞,升都官员外郎,加直焕章阁兼枢密副承旨。淳祜十一年(1251)进都承旨,权吏部侍郎。次年出为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建阳、邵武大水,发钱30万,又奏请百万,以济灾民。去任时府库充盈,闽人称为历届地方官中第一。景定五年(1264)升户部侍郎兼检正中书门下省公事。试吏部尚书。咸淳间,进资政殿学士致仕。陈防能知人,曾奖掖过文天祥。著有《云萍录》(诗文集)及《颍川语小》、《准斋杂说》等。《南宋群贤小录》称:“永嘉之作唐诗者。四灵之后,则有陈叔方。
六、陈均,字子公,号公斋。陈岘孙。历官西安县令、中奉大夫、直焕章阁、镇江知府、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公事等职。
陈均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带着家族人员和几个僧人重新来到合掌岩,“祗谒仙灵,修诸父故事,感今怀旧,徘徊瞻眺”,并将此事刻于岩西。一直到了清朝中叶,同里诗人华文漪也来到这里,抚今追昔,并在他的诗作中记下了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