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能源平衡符合发展实际


  一个国家的能源问题是围绕着能源平衡展开的,也就是说,围绕着用多少能源?用什么能源?以及如何在约束下进行平衡选择。

  宏观能源平衡与传统的能源平衡有变革性的区别,传统的能源平衡是简单地从能源供给侧考虑满足能源需求,而宏观能源平衡是兼顾政府节能减排指标(能源强度、碳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绿色发展,将节能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区域能源发展战略,一般先确定某个时期内的能源需求,而后根据能源资源生产储备状况,确定能源投资和供给。当然,以往能源平衡也涉及节能减排,但是,节能不是约束条件。因而,新的宏观能源平衡基本公式应该是:能源需求量 = 能源供给量 + 节能量。在这个平衡公式的指导下,能源宏观平衡模型可以有两个优化过程。

  宏观能源平衡公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它不是简单的能源平衡,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在能源需求量既定和资金量有限时,要保证多少能源供给和多少节能,取决于投入。也就是说,资金既可以投向能源生产(进口),也可以投向节能。那么,有多种政策组合可供选择,如果将更多资金投入节能,节能量就提高,但是能源生产投入相应减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选择能源供给投入和节能绿色投入,以满足能源需求的成本最小化。政府投入和公共政策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对能源和绿色投入的选择至关重要,这是能源宏观平衡模型的第一个优化过程。

  “十二五”强制性碳强度目标的确定,使得能源平衡要求除了针对二氧化硫、粉尘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必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能源规划需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条件,即能源需求公式中的能源供给量需加上二氧化碳排放约束量。一个特定的二氧化碳约束量就会有相对应的能源结构。一般来说,二氧化碳排放约束越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越低,如果油气保持稳定,核、风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例就需要增加。不同的碳排放量对应的能源结构,其能源成本会有所不同,对经济增长、就业等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能源结构及其对应的能源成本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角度考虑是否可以接受该能源结构。可以预见,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收紧(排放量下降),对应的能源结构发生相应变化,GDP、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开始时,对GDP和就业的冲击可能不大,但随着排放约束进一步收紧,对GDP和就业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将加大,在排放约束达到某一临界点时,相对应的经济成本就可能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能源宏观平衡模型的第二个优化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也是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宏观能源平衡模型可以在保障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在国家或一个省份的能源平衡中,综合考虑如何应对政府的强制性节能减排和能源总量控制目标。比如说,应对政府能源总量控制,就是将公式中的能源需求量在一定的时期内固定在某一个数量,而能源平衡就是在能源供给量和节能量之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确定最优能源供给量。

  能源宏观平衡还要求能源行业规划必须站到整体能源的高度,改变以往能源各行业单独进行平衡规划。各类能源之间有替代性,随着能源日益稀缺和能源价格走高,各能源之间的替代性会越来越强。在能源价格比较低的时候,能源之间也会有替代,但是,替代成本比较大,替代动力相对不强。但随着能源价格上涨,替代动力和替代条件日益充分,能源价格越高,替代投资就相对越小,替代可能性就越大。一旦能源价格走到一定高度,很多能源替代都将成为可能。

  日益增强的替代性使各种能源产品的价格具有联动性,也就是说,石油价格上行会带动煤炭价格上涨,尽管可能会有一段滞后期。这种价格联动滞后关系既与能源替代相关,也受心理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能源替代性和价格联动性使各种能源之间具有约束的相关性,因此各种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互相约束。所以,能源宏观平衡模式既考虑了宏观节能减排目标,又站在能源整体的高度考虑能源平衡,符合现阶段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