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来说,2011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前11个月,VC“资金池”蓄水264.56亿美元,较去年全年翻番。投资方面,投资案例数“跳级”增长,投资金额过百亿美元,同样超去年全年两倍。
在PE领域,年内中西部地区表现亮眼,投资活跃度大幅提升。但是在募资和投资活动均呈现激增的同时,机构退出表现却拉响了警报。前11个月,共有123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被投企业中实现退出,较上年同期下滑10.9%,平均账面回报倍数的走低也显示投资机构在境内及境外退出均面临着极大压力。
此外,无论从政策方面还是外部环境来看,本年度亦有多起对中国VC/PE市场意义深远的事件发生。清科研究中心回顾2011年中国VC/PE市场动向,总结出以下十个“年度记忆”。
VC/PE步入规范化管理
为规范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2月14日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试点地区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变自愿备案为强制备案,并从合格投资人、募集形式、信息披露等方面全面规范VC/PE行业。
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再度出手,下发《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剑指非法集资,从多个方面对全国性股权投资企业提出规范要求。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规则,可以说是我国VC/PE行业从此步入“规范化管理新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VC/PE掘金定向增发正当时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概念股遭遇滑铁卢,海外资本市场降至冰点,国内资本市场疲软,中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创自创业板开闸以来历史新低。
面对利空环境,改变投资策略和寻求多元化退出途径成为VC/PE迫在眉睫待解决的问题。A股市场处于历史估值的底部,有效的退出保证、相对低风险和较稳定收益三因素催生投资机构频频参与A股企业定向增发。
移动互联网迎发展“黄金期”
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1年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据清科数据库统计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已经披露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为109起,总投资额为6.21亿美元,均超过2001年以来历年全年情况。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高端用户的不断涌现、面向中小应用开发者的运营平台的发展及资本等因素,促使中国移动互联网投资风光再现。
券商直投设基金政策开闸
2011年7月,证监会下发《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一方面对既有试点券商直投机构作出了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也为直投公司设立直投基金放开了闸门,并确立了门槛。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虽然“监管指引”中对直投机构、直投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防火墙建设以及内部治理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各公司也依规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交易过程中涉及的违规操作依旧屡禁不止。
此外,券商直投所投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问题也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险资涉足PE投资
2011年8月,在《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颁布近一年之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正式获得PE投资牌照,成为首家获此牌照的保险公司。之后,中国平安也获得PE投资资格,险资涉足PE正式开闸。
据清科研究中心了解,目前已有保险公司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接触,探讨对旗下基金进行投资的相关事宜。此外,保险公司对于亲身试水投资未上市企业早已跃跃欲试,若其以直接投资方式投身股权投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将再添一有力竞争者。
四直辖市先后出台QFLP
从2011年1月上海市出台《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到11月天津下发《关于本市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试点工作的暂行办法》,我国四个直辖市均已颁布出台当地的QFLP政策。
清科研究中心通过调研发现,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各地进展不一。对比四地,首先破冰的上海市已经取得实质进展,于当地落户的弘毅QFLP基金已经募集到位,并已有投资项目完成,率先在募资与投资两个环节实现突破。
海外IPO折戟
2011年,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美国资本市场萎靡,欧洲深陷债务危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大幅缩水。
清科研究中心观测到,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受阻,迅速波及到VC/PE机构的海外退出进程,大多数投资人对于近期海外市场走势均持谨慎态度。在此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上市估值和上市后表现不甚乐观,VC/PE机构通过IPO退出存在一定阻力,不少机构将被投企业IPO延后或考虑其他退出方式变现。
创业板市盈率走低状况频出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一季度创业板平均发行市盈率创下72.95倍的新高,然而随着二季度沪深两市下跌,创业板一路下行,并带动新股发行价和市盈率同步走低,第二和第三季度的发行市盈率分别收为44.33倍和41.00倍,创业板IPO融资规模也随之紧缩。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2011年的这波下跌行情使市场一直以来对于创业板的质疑得到了集中爆发,创业板推行伊始,体制尚不健全,年末的多项政策出台,预示着监管层对创业板的全面治理和整顿即将展开。
VIE迷局阴霾不散
2011年上演了协议控制(VIE)的悬疑大剧。马云的支付宝风波后,2011年8月,《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出台实施,首次将协议控制纳入监管的法眼。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虽然VIE的监管势在必行,但是在海外上市的企业良莠不齐,准备通过VIE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更是鱼龙混杂,相信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才是时下最优的选择。
人民币FOFs迎来崛起元年
基金中的基金 (FOFs)是海外成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2011年全球顶尖外资母基金在中国市场活跃度不减,并逐渐向细分化、差异化管理趋势发展。然而随着人民币基金募资赶超外币,本土人民币FOFs也悄然生长,逐渐在市场崭露头角。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在FOFs本土化的进程中,一批与客户关联性更强,更能够在GP与LP之间找到平衡的本土FOFs将脱颖而出,凸显机构性,或能填补本土机构投资人缺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