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精神于点墨之中
我与书法,自幼结缘。从上小学开始,每天以一张麻纸写仿。后来便为自家和邻居写春联,再后来,为学校抄写墙报。但那时对书法并不懂,只是写字而已,博得别人“好字”的喝彩便飘飘然。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阅读、浏览和临摹一些名家字帖,用小楷毛笔写文章,这时,才可以说逐步走近了书法。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对书法的了解,仍然是一知半解,写出来的,也仅仅是非专业的比较“好看”的字而已,还谈不上是书法。直到90年代,虽曾参加过几次大型书法展览,当时也曾得意,但让我现在评论,那些作品,还是在蹒跚学步。最近十几年来,也就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可以说我才进一步认真地研习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欣赏大家作品的形与神,反思自己过去在书法道路上的得与失,逐渐有许多新的感悟与收获,于是静下心来学习、创作,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这样,书法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我的生活。每天阅批文件,坚持使用小楷毛笔,使枯燥的办公中蕴含了一些艺术的陶冶,书法也日渐长进。1988年以来的20多年中,就连我每年新年、春节写给朋友们的年均数百份、总量数以万计的贺年卡,从内容到信封,也全部都是用毛笔认真书写,每年都要花上几个通宵,时间用的不少,但它传递了我对朋友们的真诚友谊和祝福,也大大锻炼了我的书法。在平时,只要得闲,便提笔练习,常与友人切磋,积极参与一些大型展览,就教于大家名师,获益匪浅。
集多年感想与体会,探寻书法艺术,贵在形与神的结合。孤立地寻求书法艺术之美,而不见融汇于其中的精神,我以为意义不大,也难以产生真正的美。如果一种坚韧不拔、势不可挡的浩然之气贯穿于书法艺术之中,加之合理的艺术构造,它就会产生一种掩饰不住的美,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当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责任感融入书法艺术活动中,把自己对于社会与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国计民生的真切关心、对于兴利除弊的热忱期望、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倾注于笔端,用书法作品与人们交流、沟通时,这作品就有可能成为形神皆俱、气势磅礴的佳作,笔画之中就会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当然,这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充分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说从任何人任何时间地点的任何作品都可以解读出来他当时的思想、精神状态和社会政治态度。人们的真实思想,往往从语言都难以捉摸,何况书法?一个书法家,是可以通过书法艺术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愫的。书法作品,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窗口。
如上所述,我在把书法当做一种写作工具运用的同时,也是把书法当做一种艺术去追求的,同时也把书法作为我同他人、同社会沟通与交流的一个窗口。在书法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我总是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希望书法作品能够成为自我情感、思想、社会政治态度的一种真实的流露与再现,希望每个字句、每一幅作品甚至一点一画都能够展示一种真实的自我,希望笔下能够产生千钧之力,希望借助这笔墨纸张和文字张扬正义,传播真理,匡正时弊,荡涤污泥浊水,绘制锦绣河山,建设美丽家园。秉持着这样一种认识和内在动力,我对书法情有独钟,也可以说往往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有时写起字来,可以在春节假期的整整一个黄金周足不出户,可以在一个周末的夜晚通宵达旦,“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好心的朋友说我不值得这样,我却不以为然,乐此不疲。过去如此,今后亦然。书法,丰富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我的情操,抒发了我的感情,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犹如严寒中的篝火、夜空中的灯塔、饥饿中的食粮,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成为我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我将把它更多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与我热爱的人们分享。
郝志远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平安夜
融精神于点墨之中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