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晨报》整版报道:将“打工文学”进行到底


标签:

江西晨报

2012年

3月29日

f15版

江西社会志

外省江西人

整版报道

文化

 

《江西晨报》整版报道:将鈥湸蚬の难р澖械降

http://www.jxcbw.cn/editor/UploadFile/20123299941423.pdf

《江西晨报》整版报道:将鈥湸蚬の难р澖械降

 

余干张一文在粤将“打工文学”进行到底

(《江西晨报》2012年3月29日F叠第15版)

晨报记者 贺灿

1996年五四青年节,张一文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翌年,他从南昌大学新闻系毕业。不久后考入广东省教育厅工作至今。

2009年11月,张一文在深圳出席第五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邂逅以“苦难叙事”著称的乡贤陈应松,心情格外激动。2011年9月,他在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以东道主的身份迎接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母校南昌大学知名教授南翔等作家,乡情再次涌动。而这位以“中国研究打工文学较早的专家之一”著称的文学名家,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坐标?

负笈香港

研究、传播打工文学

张一文常被人提起的故事就是去香港研究、传播打工文学。

“我是2004年开始研究打工文学的,但苦于无名师指导,资料又少,所以我很困惑。2005年底,我给素不相识的身在海外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熊景明写信求援,希望能得到她的教诲。熊老师看过我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后,很快就给我回了信,并出资邀请我到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专门研究、传播打工文学。”张一文告诉记者。

2006年4月26日,张一文走上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演讲台,做了一场关于打工文学的结题报告,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台湾、香港和内地的学者和听众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一周后的5月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专栏文章《让“打工文学”在香港开花结果》,对他所从事的研究进行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打工文学”纵横谈》一书,把他去香港研究、传播打工文学列为中国打工文学发展史大事之一。《羊城晚报》也在相关报道中称他为“中国研究打工文学较早的专家之一”。

情系深圳

最火热的打工文学研究基地

张一文多次出席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多篇发言稿被收入《“打工文学”备忘录》等书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打工文学领头羊”杨宏海研究员,对他的研究颇为赞赏,力邀他参加打工文学史料的编撰工作。

记者非常好奇,究竟何为打工文学?张一文说,打工文学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农村或者落后省份转移流动到发达地区谋生的打工者创作的,反映打工者这一社会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他的这个定义,得到了赵凌峰、吴长青、刘渝霞等多位学者,以及《南方日报》郭珊等记者的认同,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都曾加以引用。打工文学把异乡、流浪、梦想作为叙事视野,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城乡变化,塑造了一大批背井离乡为社会默默奉献的时代烙印鲜明的打工者的形象,为日渐边缘化的中国文学培育了新的作者、读者和阅读市场。文化名家胡磊、学者江腊生等人,都在他们的文章中建设性地采纳了张一文的这一观点。

此外,张一文还通过论坛,设置了“农民工文化低保”议题,得到了《江南时报》等媒介的响应与跟踪报道。

作为打工文学评论家,张一文已经把深圳这个打工生活最为火热的城市当作是自己“田野研究”的基地,定期造访。

置业东莞

推动成立“中国作家第一村”

几年前,应友人邀请,张一文拟去香港发展,便在离香港较近的东莞市樟木头镇买了房子安顿家小。

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就是在这里写出了《国家订单》,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张一文在樟木头置业后,和王十月、王一丁、刘芬等同居此城的作家一道,推动成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得到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和东莞市文联、樟木头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作家村一问世便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各大主流媒介的强势关注。包括江西省作协主席陈世旭、深圳大学教授南翔等上百名作家,纷至沓来,探访作家村。大家一致表示,“中国作家第一村”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和她的村民们,必将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并被庄严地载入史册。

周末和假期活跃在作家村的张一文如鱼得水,评论写作灵感源源不断。他的两本关于打工文学的著作均是在作家村完成的。不断的作品产出与精神收获,也让他逐渐打消了去香港发展的念头。

在那本被称为“打工文学红宝书”的著述《“打工文学”检视》中,张一文认为,打工文学不只是对我们置身其中的社会的记录、再现,还动态、生成性地形塑和再生了打工生活。作家村作为打工文学的孵化器,培养了王十月这样的打工文学当红作家,并且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的许多意义。

扎根广州

在“农民工博物馆”展现打工文学

广州是张一文工作单位所在地。10多年来,他扎根羊城,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积极推动打工文学作者集体发声,资助广州《打工诗人》杂志创刊,参与其他打工文学报刊的编辑。此外,他还为打工文学作品落户“广州(中国)农民工博物馆”鼓呼。

为落实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11年6月关于“广州可保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的指示,广州市选取了一个城中村,筹建农民工博物馆。市政府就该馆的定位、布展思路与主题,邀请相关人士座谈。张一文在座谈会上表示:农民工博物馆既要展现农民工的“幸福时光”,也要陈列他们的“创伤性记忆”,打工文学书籍是当然的馆藏。广东省总工会机关报《南方工报》在报道中,把张一文的讲话做成了标题《要展现“幸福时光”,也要陈列“创伤性记忆”》,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张一文告诉记者,当下文坛,打工文学既是“黑马”,也是“瘦马”,渴望水草与牧人。他与他的同道们将继续做好牧马人,鞭策着良驹奋蹄跃进、不断前行。

江西社会志·外省江西人

责任编辑∶涂晓珺  见习美编∶姚慧禅

www.jxcbw.cn 线索征集热线:0791-88100243 QQ群:206435980 2012.3.29 星期四F15

《江西晨报》整版报道:将鈥湸蚬の难р澖械降

《江西晨报》整版报道:将鈥湸蚬の难р澖械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