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奥运年,我计划在伦敦奥运会之前完成50集左右的《青岛奥运历史》纪录片,到时候跟电视台合作,将其推向荧屏,让更多的人知道、熟悉青岛奥运的历史。”昨天上午,市民姜茂森在自己的家中向早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整理的20多万字的《青岛奥运历史》手稿和一年多来拍摄的40多盒数字素材带,其中记录了他走访20多位青岛奥运历史人物的访谈资料。因为全部是自费组织、策划、拍摄,截止到目前,纪录片前期拍摄已经过半,花费已达七八万元。
青岛奥运历史不止三年 说起青岛奥运的历史,即使包括青岛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青岛奥运史是从2008年8月奥帆赛在青岛举办之日起开始计算的,但姜茂森有自己的观点。作为国内第一次提出 “青岛奥运历史”概念的人,他把自己从事青岛文史研究工作细分为 “青岛奥运历史”,“我认为,青岛是国内与奥运会发生关系最早的城市之一,青岛奥运史应该追溯到1932年,如果这样算,我们迄今已拥有79年的青岛奥运历史,而不是仅为短短的三年。” 姜茂森说,很多人都知道长跑运动员刘长春,1932年的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正是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历史“零的突破”,“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代表团的教练宋君复是当时国立青岛大学 (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体育系主任。1933年,宋君复根据洛杉矶体育场的图纸,在青岛的文登路缩建了青岛体育场,这座建筑应该是中国第一座‘奥运’式样的建筑。”姜茂森研究认为,除了刘长春曾多次到青岛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中国著名奥运人物王正廷、孔祥熙、张伯苓、郝更生等都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青岛有着丰富的奥运人文资源,但因为一直没有人系统地收集、整理,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正是出于对 “青岛奥运历史”浓厚的兴趣和记录历史的责任感,姜茂森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前,国际帆联组织专家到青岛进行场地考察时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青岛奥运史料,并在2008年时整理出了20多万字的《青岛奥运历史》手稿,写出了《帆都人物》、《帆都传》、《青岛奥运旅游地图》、《青岛钻石风景区探秘丛书》等作品,2009年底,他把多年累积的奥运名人签名和《青岛奥运历史》手稿捐献给了奥帆博物馆。 《小崔说事》激发拍摄灵感 在20多万字的《青岛奥运历史》手稿完成之后,姜茂森原本打算出版,但他发现人文图书的“受众”有限,“就在我纠结出版还是不出版的时候,我意外看到了央视《小崔说事》一集视频,看到我熟悉的奥帆人物刘英昌、曲春等都上了央视节目,当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我为什么不把他们拍下来呢?其实我比崔永元更接近、更熟悉他们,如果我把《青岛奥运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下来,把他们身上的奥运历史更好地记录下来,不是比单纯的文字更形象、更生动吗?” 姜茂森坦言,产生了拍摄《青岛奥运历史》纪录片的想法之后,他就有点像着魔似的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他对拍纪录片一窍不通,“我只知道,如果用摄像机记录,肯定要比出版一本书更有价值,但付出的成本、代价也更多、更大。”姜茂森的爱人在得知他的想法后,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这更加促使姜茂森把想法付诸于行动。 姜茂森很快成立了一个团队,他自己任总策划、制片人和撰稿,又找了朋友担任摄像。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电视由标清向高清发展的趋势,姜茂森还毅然增加了一台高清摄像机,两机同时拍摄,避免将来电视转换成高清频道之后补拍、甚至重拍带来的时间、金钱和人力等损失。为了做得更专业一点,他还特意聘请了熟悉广播、影视制作的作家、文艺专家吕铭康先生担任顾问。“就这样,借着《小崔说事》的‘东风’,《青岛奥运历史》在2010年初开始拍摄。” 明年完成《青岛奥运历史》 《青岛奥运历史》的确不愁拍摄资源,但难的是人员分布不集中,在姜茂森的采访计划表中,大约有一半仍住在青岛,而另一半则分散在国内各地,有的还去了国外,寻找线索、联系采访、沟通时间等等,外地的不说,即使是本地的一次采访也往往需要事先做大量“记忆打捞”工作,而身兼总策划、制片人和撰稿人的姜茂森,一边写拍摄提纲,一边联系采访时间、地点,一边实地拍摄,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切是拍摄顺利为前提的,事实上有很多人,虽然参加奥运会是他们一生中的大事,但你得给他时间回忆、准备,也有一些青岛籍运动员、教练员,骨子里不想宣传自己,让他们坐到镜头前面跟你聊天,那得耗费一番功夫,还有一些人不适应对着镜头说话,总之,有很多需要协调、磨合的工作,几番折腾之后,我是深刻感受到了‘导演’的艰辛和不易。” 凭着一股韧劲,一年以来,姜茂森完成了包括北京奥运会帆船运动员殷剑、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选手乔云萍、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者姜馨田、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肖勇、中国女子柔道队教练、领队徐殿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帆船教练刘英昌、篮球运动员王海波等在内,与青岛奥运历史息息相关的21名人物的采访工作,足迹遍及青岛、济南、北京、成都等地,采访手稿10多万字,拍摄视频资料44盘,足以剪辑成20多集的纪录片了。”一年的辛苦换来丰硕的果实,姜茂森说一看到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动力,算算一年多的花费多达七八万元,基本等于打了水漂,接下来的拍摄还有后期制作费用只多不少,“其实没想那么多,谁叫自己喜欢,想去做这个事儿呢?”姜茂森笑着说。 2011年,姜茂森会把《青岛奥运历史》纪录片继续拍下去,除了参加过奥运的青岛健儿如张娟娟、隋菲菲等,他还要选择性地拍摄一些奥运会志愿者和奥运火炬手,包括中国第一位顾拜旦奖获得者夏耕市长,也是他的拍摄计划之一,“明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希望 《青岛奥运历史》被推向荧屏,我梦想将来在电视上播出时是这样的:一开始就出现主题词:从1932年起,奥运会就与青岛结缘,下面我们将看到参加过奥运会的这些青岛人,有的是亲历者,有的因为奥利匹克改变了人生,让我们看看他们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与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