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如果深究下去,往往会觉得很陌生。“民生”就是如此。3月5日,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基建投资将有2/3投向“民生”;3月6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与“民生”直接和密切相关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左右。
这两个2/3,听起来相当振奋人心,但与人们的实际感受有些偏差。问题在于对于“民生”的定义模糊不清,特别是,近几年频频被官方提及的“民生财政”,其定义也是模糊不清。假“民生”之名,行“官生”之实,是尤其需要警惕的。
按照张平的算法,“民生”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2012年,这三部分的预算安排分别是1406亿、690亿和646亿,合计2742亿,约占中央财政基建投资总规模(4026亿)的68%,也就是2/3左右。
但按照谢旭人的算法,“民生”除了包括张平提及的部分,还包括了公共交通运输和节能环保等。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8108亿;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节能环保以及城乡社区事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累计35629亿,二者合计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左右。
可以看出,即使是政府部门内部,对于“民生”的定义也是互相打架的。如果按照谢旭人的“大口径民生”来计算,2012年,中央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基建投资将高达86%。而不是68%。而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四万亿投资,如果按照“大口径民生”来计算,其民生方面的投资占比也将达到2/3,如果再加上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以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投资,那么四万亿中将全部是民生方面的投资。你能说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灾后重建不是为了“民生”吗?但结果是,这个某种意义上全部为了民生也理应全部为了民生的四万亿投资,连张平自己都承认“有一些问题”。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向公共财政转型,近两年也的确加大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常常以“建设财政”正转向“民生财政”为荣。但与什么是“民生”的疑惑类似,到底什么是“民生财政”?如果只强调“民生财政”,是不是意味着还有“非民生财政”?公共财政不就是应该一切为了民生吗?
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民生财政”,或者过分强调财政支出中民生方面的占比,意味着中国离公共财政还相去甚远。因为从广义上说,公共财政就应该是民生财政,从公共财政中单独划出一部分定义为“民生财政”以取悦民众,反而说明中国现行的财政体系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目前,中国公众对于财政体制的不满,主要在于预算制定与监督过程中参与渠道的缺乏,这也导致政府部门居庙堂之高自己定义的“民生”,并没有反映真正的“民声”。与其强调“民生财政”,还不如一步一步做好“民声财政”,让公众介入预算制定和监督,而且,只有反映了公众声音的“民声财政”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先秦时期的古训。到了近现代,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核心问题。
但现如今,中国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全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更不是依靠所谓平均地权和限制资本来实现天下为公的问题,人民不是被统治者,不需要自己的生计问题全部“被解决”,他们需要“自解决”,需要在法治和民主的公平环境下实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理想。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最大的“民生”就是让现实生活中的公民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改良的进程。民生即“民声”,请勿假“民生”之名,自导自演没有观众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