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的规划还要和工信部的规划衔接


  最近,科技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 规划指出:经多年探索实践,国际汽车产业界达成了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共识:在技术路线上,近期(2010-2015),在依靠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改进和推进车辆小型化实现降低排放的同时,为满足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法规目标要求,应尽快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并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中期(2015-2020),在混合动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加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程度,加大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力度;在2020年之后,纯电驱动技术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大幅度降低排放。

  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迟迟出不来,除了技术路线的争议之外,国家政策不明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原来所说的1000亿元没有了,但是没有政策的支持,特别是钱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步子还是迈不出去。

  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对节能汽车也要支持。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

  国务院规划还提出: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

  表面上看,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最高可以到12万元,北京也呼悠不用摇号,上海号称可以直接上牌。但是最近反映:比亚迪e6先行者在没有补贴政策的非试点城市卖不了,在有补贴政策的试点城市也卖不了。有报道说:“实际上,在其它几个新能源补贴试点城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新能源汽车投放及上牌等大多由当地车企所垄断,外来品牌上牌难免遇到阻力。如在合肥,主要是江淮同悦纯电动车;杭州,主要是众泰电动车;在北京,有福田迷迪等电动车等。”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还处于“概念接受”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上市车型并不多,消费者很少有机会接触实车,具有使用体验的用户就更少了。在所有的大型车展上都会有电动车展出,然而就象车旁的模特一样,享受许看不许摸的待遇。有的调查中,有39.1%的被访者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有42.4%的被访者表示对新能源车“有一些了解”但可能也就多听了一些,“完全不了解”的占了11.7%。

  科技的突破是科技人员的事,生产的突破是企业的事,市场的突破应该谁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