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十年,玉米科研领域出现少有的混乱与困惑。“混乱”,指的是虚夸与浮燥。“困惑”,指的是缺失研究方向。
在玉米育种研究方面,相当时期“超级玉米”“零缺陷”占据科研领域统治位置并成为的主流。“超级玉米”发端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称每年要推广4 000多万亩,攫取经费2 620万元,分别“赠”给中国农大玉米中心、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登海种业公司和农业部品种区试处各100万元左右,还聘请院士作顾问,名言正顺地召开“全国”超级玉米研讨会了,官员、学者违心地捧场,摆下了报大奖评院士的架式。“超级玉米”谢幕于山东省登海种业,老板自诩要培育出亩产2 000公斤的超级品种,攫取经费8 746万元,经过4年“忽悠”,“走门子跑路子”国审了4个“超级玉米”品种。2000年登海662黄淮海折戟沉沙,几百万亩玉米发病绝收;登海605种子质量低劣、发芽率低被农业部勅令退市。受骗农民呼天抢地,经销商人捶胸跌足,“超级玉米”算是寿终正寝了。正如网上流传的顺口溜:“超级玉米搁浅了,农民种它减产了,经销商家赔憨了,审定委员丢脸了”。新世纪10年,尽管国审省审玉米品种4000多个,没有一个可以和十年前培育出的农大108、郑单958相媲美。
在玉米栽培研究方面,联系生产的研究没有了,连玉米栽培研究会负责人职务都被育种人员攫取十年了,自然谈不上有人指导正确的栽培研究方向了。看一看学报杂志发表的论文,绝大部分是根茎叶花氮磷钾,模型图表横七竖八,就是看不到数据。某省一位农业官员说,现在从事栽培研究的人很少到农村下基点搞研究了,只喜欢在室内鼓捣瓶瓶罐罐,扒拉扒拉计算机。这几年“上面”下达什么“科技丰产工程”、“科技入户项目”啊,到了秋季,研究人员到处转悠让我们给找玉米高产地块,收几分地测几个数就回去交差了,听说还获了奖?玉米栽培研究领域也被“超级玉米”浮夸笼罩,拿了钱就帮助人家吆喝“超级玉米超高产”,炮制出所谓“万亩超吨粮”、“百万亩超吨粮”丑闻,谋名获利,投机取巧,助长大跃进虚夸浮燥风。学术研讨会也要画个“圈”,不让说真话的人出席或发言,连基层科研人员结合实践的报告也很少。像玉米单粒播种引发的种植方式、种子加工、耕作技术以及育种方向、机械化作业一系列产业技术变革,鲜有栽培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更谈不上科研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了。
国家的科研经费就这么烟消云散了,官员、学者、权威有谁站出来说说详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