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简佐证《竹书纪年》可信,应重视“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之史实


   

  周幽王的儿子为什么到洛阳当东周天子,大家一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导火索。西周究竟是如何灭亡的,相信大家确信司马迁的《史记 周本纪》。然而,新发现的躲过“秦代焚书”、写于公元前300年前竹简,记载的却是另外的原因。清华简整理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过去的两千多年间,“烽火戏诸侯”一直是大家确信不疑的“史实”,但真实的历史或许是没有这个“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战争很可能是由于周幽王主动进攻王后的父亲,于是王后的父亲联合戎族将周幽王打败,西周灭亡。于是周幽王的儿子到洛阳当上东周天子,就是周平王

    从清华大学获悉,一直被认为是真实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实只是“小说家言”式的戏说。这甚至部分推翻了《史记》中的内容。“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幽王为逗妃子褒姒的“千金一笑”,用虚举烽火的方式来戏弄诸侯。在原来的记载中,此后正宫王后的父亲申伯联合犬戎等少数民族入侵,但再无诸侯肯来勤王,并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而在此次出版的清华简整理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没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桥段,导致西周灭亡的战争则变成了由于周幽王主动进攻正宫王后父亲,之后对方联合少数民族将其打败。据介绍,史学界对这个“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了《史记》的记载。《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随后散佚,目前所见都是抄本、整理本。在清华简发现之前,这是史上唯一没有经历秦始皇“焚书”而幸存下来的战国古书。褒姒烽火戏诸侯一事,在这本古史里也不存在。但后世史家对《竹书纪年》记载的史料不是很重视,反而对这个文献中没有记载的东西很感兴趣。

    例如《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说的是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来源于炎帝神农氏最早在这里建国。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牧于伊侯”的记载。但后世史家对此并没有认真重视,反而把后世“戏说”炎帝神农氏是在陕西宝鸡等地以讹传讹宣传的云天雾地。这与掌握史笔的司马迁是陕西人有很大的关系。再看丝绸之路起点在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洛阳,但司马迁却把“凿空”丝绸之路的事件写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以讹传讹二千多年。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东南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娇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建国于伊川,在1997年《洛阳月坛》和200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已有记载,可惜没有被重视。
 
    伊川大莘店龍年初五祭祀炎帝神农氏活动,人们怀着虔诚、感恩的心情,抬着炎帝神农氏的像,游遍大街小巷,尤其是最后会聚在炎帝庙前,香火缭绕,鞭炮隆隆,彩烟凌空,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如今还剩下多少呢?

2012年1月27日壬辰年春节正月初五,请炎帝出宫

献酒

   敬香献贡 迎送神农出巡。今年的炎帝巡游不再是人们八抬大轿,而是坐汽车风光一回

 

狮子舞:
 
    真心实意的敬献,恭敬虔诚毫无私心杂念的跟随炎帝神农神像出游,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出游的人们敲锣打鼓,舞狮放炮,满街旌旗招展,所到之处香火旺盛,老幼高兴,其乐融融,城里人知其乐乎?: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一以贯之的学统、道统、传统特点,具有代代相传的永久魅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间连绵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常青不衰的源头活水。众多古代文明都因动力衰竭而发生断裂,或因外族入侵而戛然中断,而惟独中华文明靠了这种精神动力源泉,历经百劫而不衰,屡历磨难而常新








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独特的原创文明国家来说,构筑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不可能离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基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块强大基石。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基础与制度保证,而且还需要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强大精神支柱,势必要求深入开掘民族文化的厚重历史与哲学底蕴。大力倡导中国价值观新理念,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呼唤着我们作出新的求索与新的解答。 去除虚伪,回归本真,民族精神根脉淳朴厚重,炎黄之火永远不会息灭。
    洛阳伊川龍头沟中的石头龍,由料僵石构成的龍形,身长竟达近百米,牙齿、眼睛、龍角分明,弯曲之身带有欲腾飞之势。从地质考古学方面考察,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个石龍附近已有聚落遗址存在,那时人们已经使用带齿的石镰收割庄稼,使用磨制的骨针缝制衣裳,使用三足陶钵祭祀。在石龍前面的土台上已有为祭祀而摆放的石器,表明至少在那时古人已有尊龍的信仰。

  天然石龍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翼,石龍几乎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并且附近出土的西汉空心砖模印的龍与其极为相似:

   在这个出土的西汉时期空心砖上,模印有龍与人和谐相处的图案,根据两者的头部巨口和一只眼睛都位于嘴叉部位的特征,砖龍的形象竟然与巨大的石龍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有可能这个砖雕的龍,就是以石龍为原型,经艺术加工而成,佐证了石龍形成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