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
柳较乾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北十堰442000)
汉丹流域指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汉水流域和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汉江是一条流淌秦岭南麓汉中市米仓山的蟠冢山,至丹江口市上游952公里的河流,它弯曲流淌于秦巴深山之中,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和美丽,用现代眼光看,虽然它仍然沉寂,但这种沉寂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汉江又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等,都是因汉朝才定型的,刘邦也是从这里发迹并以发迹地命名自己的新王朝。丹江流域发源于秦岭东南凤凰山,全长390公里,流域覆盖陕西的山阳、丹凤、商县、商南,河南的淅川,湖北的郧县和丹江口市,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有“八百里丹江”之称。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让它润泽中原大地及河北和国家首都的田地,并作为首都的饮水之源,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汉丹流域自然环境汉丹流域处于秦巴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20c-17.50,年降水量在 800-1000mm。其水源地涉及陕、川、渝、鄂、豫五省47个县(市),土地面积9.52平方公里[1]。这里季风集中,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人均拥有地表和浅层地下水是全国的1.8倍,是北方缺水省份平均水平的3.6倍,其山地面积在于90%。秦巴山地的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以中低为主,高程在500-2000米之间,峡谷与盆地分布交错,高差大,坡度陡,地质结构复杂,生物丰富,有3000多种,各类木本植物2200多种,落叶与常青相混,动物800余种[2],森林覆盖率50%以上。
汉丹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铜、锑、镍、铁、汞、金、银、铀、煤、石油、天然气、磷矿和石膏等等,其中稀土、金矿、磷矿和石膏较有名气。
二、汉丹流域生态经济与水土流失现状虽然汉江上游与丹江为未被污染之河,其水可直接供北京人饮用,但随着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水源地水土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水土流失加剧如前所述,秦巴山地山大坡陡,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侵蚀能力较低,其石灰岩地区风化严重,降雨季节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加之长期以来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和采石开矿等,更加重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据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资料显示,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7%[2]。另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区调查统计:其水土流失面积5.3万km,占总面积的55.6%,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73.7%,汉江流域为中度水土流失,丹江流域为中强度水土流失区[1],丹江口水库积水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1×104km[3] ,其主要原因一是山高坡陡,雨季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尤其是汉江上游与丹江流域两岸的山体滑坡严重。其二是流域区域植被破坏的影响。其三是部分地方的矿产开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虽然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但汉丹流域特别是汉江上游流域,经过汉中、安康和十堰三个中等城市,三个中等城市的水污染处理工程尚不完备,对未来用水的潜在危害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雨季,每逢大雨都有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汉江,汉丹流域沿途各县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未来“一江清水送北京”,从长远考虑,建立汉江上游与丹江流域生态经济圈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灾害频繁、地质灾害严重由于特殊的气候、地质和地貌与水文条件,汉丹流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频率较高,其陕南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灾害影响范围由500km2扩大到1600km2 ,其中70%集中在每年7-8月份。由于多种因素所致,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如2000年7月安康紫阳等地,2002年佛坪宁陕等地,2005年10月镇安、商州等地,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如此。目前,仅陕南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就有3881处,其中滑坡3451处,崩塌402处,泥石流沟204条,地陷32处,总面积约69929km2[4],十堰地区的郧西县也是自然灾害的重县,近十年来,曾有两次河流瀑张,水漫县城和乡镇。2010年7月24日,郧西县城遭受50年一遇特大暴雨灾害,农业、工业生产损失严重,通讯、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被毁。通讯、供水、供电中断,县城三个供水点全部被毁,供水中断。城关天河坪地段大部分被洪水淹没,两座桥梁,郧县至商南的丹江桥被冲毁,交通中断。1997年7月18郧西县6个小时降水量达323mm,全县312村受灾,经济损失达2.5亿,2003年8月31日至9月1日,陕西汉中、安康及郧西县普降暴雨,9月1日,汉江洪峰流量达23000立方米/秒,夹河镇街道上涨近7米,地处汉江岸上的羊尾镇街道进水2米。两镇有3060人受灾,房屋倒塌40间,观音镇天河口村淹没20户。此次水灾造成7人死亡、3人失踪。2005年10月2日,郧西县汉江流域持续降雨,汉江洪峰流量高达27800立方米/秒,羊尾、夹河集镇水深达10米以上,楼房四层淹没,目及之处,一片汪洋。全县交通运输、洪电、通讯受阻,农作物、经济作物大面积受灾。仅夹河、羊尾两个集镇就有1270户3960间5631人房屋被淹,79户225间381人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9709万元。这些都足以说明该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程度。
(三)地形结构复杂,植被破坏严重汉丹流域以基岩山地为主,断陷盆地呈散于群山之中,两江贯穿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地质结构复杂,内外作用强烈,受流水侵蚀和构造运动的影响,沟深谷切相对高差大,岩体结构软硬相间,斜坡分布广,坡残层厚,加之人为开矿采石等活动影响,地质灾害频发,植物破坏严重。从植物覆盖率来看,汉丹流域植物覆盖率为50.97%,但分布不均,海拔1000m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36.78%。加之“三线建设”建设二汽、襄渝铁路所用森林木材,以及人为的植被破坏,导致天然林面积比上世纪50年代下降6%,仅十堰境内砍伐森林面积3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70%下降到70年代的35.14%[1],森林储量下降了70%,、林线上升300-500m,近30×104 天然林资源被消耗[8]。再如十堰市,上世纪50年代还是一个三省毗邻的小镇,60年代末建立二汽,80年代初才20多万人口中,今天已变成52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除常住人口外,还有几十万外来劳动大军,在松散岩体山上开挖建设把美丽的山城变成像烟雾一样的灰色城市。十堰如此,安康、汉中,商州也是如此,该流域的47个县也是如此。其植被破坏可想而知。
三、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措施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以保护水资源和生态为前提,使生物多样化,水质优良,保持生态平衡;以提高汉丹流域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山区脱贫致富;以发展山区地方经济为根本目的,形成山区经济建设的特有优势。
(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汉丹流域经济的发展生态补偿是指对生产者、开发者或经营者在生产开发或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影响进行补偿,对环境资源由于使用而放弃的未来价值的补偿。生态补偿的手段是要求生产者、开发者或经营者支付信用基金,缴纳意外收益、排污等。主要由政府出面实施环境项目支付和生态保护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生态破坏者必须承担环境损失的责任。这是一项社会责任,也是一项法律责任,一方面生态资源为生产者提供了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受益者也应付费并尽相应的保护义务[5]。
该流域地处中西部交汇的山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较少,属相对贫困地区。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扶持下,仍有大部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人均收入很低,加之该地区属限开发地区,许多可开发的资源不能开发,使地方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污染不能大面积种植黄姜就是例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是按生态补偿的原则,对开发者、生产者和经营者所付的补偿费转移支付给损失对象,其二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把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地方财政的损失补回来,以此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其三是对生态保护区实施对口支援,重点是生态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其四是从该地区工程收益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源地生态环境补偿,增加地方税收,加快该地区脱贫步伐。
(二)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改变传统山区居住分散化状态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居住分散,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山区。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首先是要加快山区的城镇化建设,以集约化居住为前提。这方面要提高搬迁补偿费用,改善山区农民的居住环境。作者曾深入十堰、安康、商南等地,看到沿公路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三五户、七八户居住情况,农民仍然是靠山吃山,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些必然为生态保护埋下隐患;其次大力提倡牲畜圈养方式,保护山区树木和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其三是提高山区学生受教育年限,搞好普法与生态保护教育,为生态保护打好基础;其四是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公路工程,增强卫星覆盖率,为山区农村出行和信息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各级政府部门要长远规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只考虑本届政府的绩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和胆识。
(三)加大中央财政对国家级贫困县资金转移力度,为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退耕还林还草投资补贴项目要落实到位,
(四)搞好水库流域范围生态文化旅游景点与文化产品开发,打造山水旅游品牌汉丹流域有山有水,夏季温度适宜,景色美丽,现有多个旅游景点,如武当山及周边太极湖等、河南西峡景区、内乡县衙及宝天曼景区、陕西商南县的金丝峡景区、汉中的武候祠、武候墓、点将台以及张良庙等,另外还有100余处可开发的景点,如天竺山等。仅水库区内就有多个小景点,这些供京沿途人们的生命之水,可通过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为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武当山特区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文物保护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景区管理明显加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旅游市场不断拓宽,各项指标呈高位增长,景区建设管理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新时期,山水一体大旅游基础条件正在形成,年收入逐年上升,再创武当山新辉煌指日可待[7]。河南南阳地区也可作西峡、内乡的文章,陕西商南县的金丝峡也搬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这些都为山区生态旅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如果把汉丹流域生态旅游打造成一片联盟整体,其生态旅游价值就会充分得到体现。
为了进一步开发汉丹流域生态旅游品牌和发展地方经济,十堰市政府在堵河上游兴建若干个梯级水力发电站,做山水文章,打造山水生态旅游品牌。未来中线从三峡经堵河的补水工程,也定将为十堰绿色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
(五)发挥山区经济优势,打造生态绿色经济的品牌优势秦巴山区处于我国南北交界之地,也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发展地方经济应从地方特点出发,发展多种经济。一是大力发展中草药,自古名贵中草药均出自大山,而汉丹流域具有天然中草药生产的天然条件优势,因此建立中草药产业及加工产品基地,打造中草药产品品牌;二是建立食菌类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品牌产品,如香菇、木耳等;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有的果业生产基础,如柑橘、板栗、核桃等山区产品。以上产品可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方式,以稳定产量,便于精加工,形成品质,打出品牌。这些需要地方政府参与并组织开发,如目前牛奶等许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一样。一方面能形成规模,另一方面能保证质量,打出品牌;同时能大副度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四是在解决好先治理,再开采的基础上,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合理开发当地的矿产,把污染消灭在源头,杜绝一切污染企业的开采活动。
四、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一)设立跨省的国家级生态经济圈管理协调机构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以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的前提的,这里虽属山区,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但人口相对稠密,四市总人口1255万,加之河南西峡和淅川两县的123万,流域内总人口达1378万。地质结构复杂、加之属中西部交通要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保护与水资源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保护水资源已廹在眉睫,为了保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设立跨省的国家级生态经济圈管理机构十分必要,以便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走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之路。
(二)政府牵头,发挥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程的重要性,它不仅只是针对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问题,还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是防沙治沙工程,更重要的涉及到汉丹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牵头,并发挥主导作用。流域涉及区的各级政府,在考虑经济建设和发展时都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在引进技术项目和开采工程过程中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工程验收评估中都必须有地方环保部门全程参与。无论是新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还是矿产开采,都需要地方政府负责,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新农村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实施;二是开发建立山区农副产品与土特产生产加工一条龙基地;三是旅游景点的规划开发和网络建设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某地主要景点为主,开发建设必要的配套项目,如武当山、太极湖及周边连成一片,西峡与内乡等景点连成一片,汉中的武候祠、武候墓等景点在旅游线路上连成一片,特别是跨省旅游,开发相应的配套项目等;四是林业的保护与开发,建立若干个保护区等。五是生物多样性建设工程,针对汉丹流域特有的生物品种,设立保护区,如目前陕西洋县的朱鹮保护区、秦岭的大熊猫保护区、金丝猴保护区等,开发新生物品种保护区,并完善其功能设施;六是加大对面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若干个污水处理点。首先是在三个中等城市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管道进行排查和疏通,各县也应建立污水处理点,特别各县的污水处理设备,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予以经费支持。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必须打好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基础。总之,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建设圈需要发挥政府主导和协调作用,需要形成规模,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三)多途径普及和宣传法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圈,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要加大法律宣传,使人们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依法制止滥砍乱伐的行为;对五小企业或重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强对排污企业和城市污水重点监控,坚决杜绝滥砍滥伐行为和违法建设项目的发生,要对依法建设项目进行跟踪,跟踪造林和植被恢复情况,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四)倾斜政策,加大投入,鼓励企业、个人等多方参与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应为国家级生态经济圈建设工程,除政府作用外,还要倾斜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吸纳多方资金,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要增加退耕还林计划和荒山荒坡复林工程,这些仅靠政府作用是不够的,需要吸纳多方资金,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其复林工程,划分责任区,采取谁复林,谁保护,谁受益的优惠倾斜政策,要像土地承包制一样,保持五十年不变,加速生态经济圈建设的进度。
总之,汉丹流域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应该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把生态经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需要众多方面的参与,需要纳入政府计划,综合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严炳洲.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已迫在眉睫[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胡甲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今日国土, 2004,(Z3).
[3]赵文宣.丹江口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J].人民长江,2006,37(12).
[4]王钦安.马耀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环境研究[J].水资源与水学报,2008,(1).
[5]刘正才.王家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4).
[6]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N].人民日报,
[7]吴社全.严谨加快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局面[N].十堰日报,
[作者简介]柳较乾(1954-),男,陕西西安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