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改革释放了中国禁锢已久的人力、土地等资源禀赋,随后带来的就是制造产业的一路高飞以及响彻全球的“中国制造”标签。截至2011年,中国国内的制造业人数已接近整体就业人口的30%。然而,随着其余新型国家的经济崛起,中国制造业的资源禀赋优势正在慢慢消失。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将中国经济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2008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历的经济衰退,不但影响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市场需求,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拾对本国制造业的创造就业机会功能的重视,也间接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总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目前制造业面临的困局,总结起来大致有几个大的因素:产能过剩、成本激增、国际市场萎缩、地方政府招商条件趋紧、融资渠道堵塞,等等。本评论系列将一一针对各困境因素,探讨制造企业突出重围的可能出路。
制造业困局一:产能过剩
过去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重要贡献因素之一。尤其是过去的十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了巨额的、有选择性的固定投资,虽然拉动了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市场效率不佳的闲置制造业产能。随着2011年来光伏行业突击投资造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制造业产能过剩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学者们的讨论焦点。实际上,除了光伏产业,家电制造、钢铁、汽车制造、石油炼化等产业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
过剩的产能必然导致过度竞争:一来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成品库存量增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亏损企业增多;二来造成市场资源闲置,并且大多高耗能产业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期国内对制造业“出口”转“内销”的呼声很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对内需市场抱有很大期望。
然而笔者认为,内需市场并不是所有制造企业的救命稻草。因为从国内的顶层制度设计来看,政府倾向主导固定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居民收入占社会整体分配比例不足等因素短期内并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短期内并不会有很高的增长潜力 。而且,全球经济体系并非对中国制造不再有需求,而是根据中国自身资源禀赋的改变,全球经济体系需要中国制造业扮演更为高级的角色。
中国劳动力成本虽然较之10年前大大增加,但是相对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全球市场体系中,根据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理论,总体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产品仍然离不开中国的丰富劳动力资源禀赋。因此当很多学者惊呼“人口福利”一去不返时,笔者确实不敢苟同。诚然,相较之下越南、印尼等新兴经济体中也有丰富的劳动力,且要求的工资更低,事实上已经吸引一些跨国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将生产外包合同转移至其国内。但是,随着中国工人薪资上涨的,还有其整体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通过将近十年的大学扩招以及高职教育的大力投资,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校学生的数量以绝对优势冠绝全球。据统计,2010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达到2800万人!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人口福利”不但继续存在,且已经从数量庞大和价格低廉,转变成为数量庞大和熟练技能。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不断设厂扩大中国的生产线产能,除了占领战略市场的考虑,也是因为中国有充足的、熟练的技术工人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 不在于外贸和内销差别,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的制造环节,在国内市场也不一定还有生存空间。对于部分制造型企业来说,仅仅靠赚取廉价劳力的剩余价值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比如低档服装制造,即使开拓国内市场,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发现进口自越南或缅甸的商品比国内生产的更为便宜!(凡客,中国最大的独立电商服装品牌,已经将部分生产工厂迁至孟加拉国)。因此笔者认为,更为紧要的是根据所处市场和产业的资源禀赋,厘清企业战略定位,调整自身在国际制造价值链中的位置,利用中国越来越丰富且相对便宜的研发、设计、工程人才,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长期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