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道常无名。道一直在,无处不在,却无法定义、描述他,他超出概念和语言之外。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道)自然细微到几乎看不到什么可名之象,但天下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凌驾于他之上。
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一国之君或地方官如果能依道而行,则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各司其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阴阳合和,泽被万物。
人莫之令而自均。人们因为没有强权意志的存在,而自然各守其份,安于自己所应得的那部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一开始自然形成的这些秩序,是大家公认的指导。这最初的道让人们相处融洽,就应该明白这些就够了,不需要更多的发挥了。
知止所以不殆。适可而止,就避免发展到另一个极端。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道与天下的关系,如果要打个比方,就好比溪流之于江海。溪流是变化、无常的代表,象征天下,江海是如一、常的代表,象征道。这一句与“知止”相辉映,言外之意,即使你不知止,最后也会如溪流汇入江海一样,回归于道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