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也不想行政化,可是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级别,你去和市长打交道,别人根本不理你;不理你,学校就难获得经费、资源。如果不接待评审,在各种国家、政府评奖中成绩不好,学校的地位将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办学资源和教师的待遇。”上周我在北大讲座,一些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大谈高校去行政化的困惑。
概括起来,当前高校的行政化,大多情非得已,被逼无奈。党委书记和校长们所说非虚,在我国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中,要让高校“出淤泥而不染”,难度很大。可是,除了“被动”的行政化外,我更在意的是党委书记、校长们的主动行政化,这一部分,则是当前书记、校长们完全可以主动推进改革的。而如果这一部分的去行政化工作推进了,被动的行政化也会逐渐松动。
在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中,有谁要求校长一定要一边做校长,一边又做学术研究?一边握有行政权,一边负责教育、学术资源配置?查阅目前的文件,都查不到。校长一边做行政管理工作,一边做学术研究,从好处说,是校长精力旺盛,一人身兼多职,而从权力角度分析,则涉嫌行政权力通吃,用行政权去谋求学术利益和教育利益。这也是当前大学行政化的一方面,如果校长提出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这不是可以从自身开始推进去行政化吗?近一两年来,已有多位大学校长在上任时,宣布担任校长岗位期间,不再从事研究,不再带新的研究生,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3、4名校长相对于几千名校长的总量来说,比例还相当小。
在现行学校管理制度中,有谁要求校长的工作要细化到每个学科的设置、专业的设置?校长把自己视为“超人”,开设什么学科、专业,以及学科怎么发展,几乎都由行政决策拍板,这导致大学开设学科、专业很随意,有的根本就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的则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大学在追求高大全中失去自身的特色,也使办学质量下降。最近某高校在硕士点设置上,就闹出很大的矛盾,据该校教授反映,该校一个办得不错的硕士点,却被学校撤掉,而教授们事先却不知情。按照基本的学术原则,像学科、专业设置这类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都应该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讨论、决策,这样才能让学科、专业的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具有本校的特色,也避免行政力量介入为学科、专业的设置注入太多利益因素。从大学内部的治理看,行政完全可以把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教授们。
同样,按照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大学学生会完全可以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可学校的行政力量却将其变为行政的附庸。如果学校校长意识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就必须重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那么,完全可以推进学生会民主选举,同时在学校的决策机构(诸如大学理事会、校务委员会等)中,设置学生代表,也由学生公开选举产生,如此,办学的行政化和功利化问题,会通过学生参与得到缓解。近年来,一些高校校长很重视“亲民”形象,比如到食堂和学生共进午餐、晚餐,但这种亲民是表面的,由于在其他方面,没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学生对学校办学没有评价权,监督权,因此校长的亲民也被质疑为“作秀”。
诚然,大学行政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也称外部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这不能成为大学校长主动推进行政化的理由,如果有教育者的理想,大学校长还是有空间从自己做起去行政化的,自己利益回避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谋求学术利益;把教育权和学术权交给教授,尊重教育和学术决策结果;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如此等等,就可以淡化校内的行政化。而如果校内建立起这些机制,也为政府改变管理学校的模式创造了条件——一直一来,政府部门就担心一放即乱,且社会也质疑大学教授没有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能力,如果学校内部教育权和学术权运行良好,办学规范有序,质量稳步提高,政府也就没有理由再介入学校具体办学。
大学校长有去行政化的自主空间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