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概念模糊 走出实践误区
马东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步步加深。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和不均衡广泛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三争”(竞争、斗争、战争,即“三争”)日益加剧;“三流社会”(人流、物流、意识流汇集的海洋,即“三流社会”)业已迷向。“三争”漩涡的旋转速度远远快于大多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速度,致使整个人类程度不同的陷入“概念模糊-理论混乱-实践上糊涂”的误区而不能自拔。笔者试凭自己的一孔之见论述如下:
一、 概念产生理论:
由于“三争”加剧,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新概念也就必然层出无穷。众所周知,一个新概念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而对一个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以及这个新概念与其纵横相关的旧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一套新的理论。这套新理论的完善与普及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而这套新理论的正确与否,肯定要取决于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二、 理论研究因果:
既然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源于某个新概念的新理论,必须通过逻辑思维来推导,这个推导过程也就是一个立体思维的过程,是绝对离不开上下、左右与先后因果的分析,也可以称之为逻辑分析。否则,就不是全方位的立体推导,就容易出现偏面性或者谬误,也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理论。
三、 理论指导行为:
众所周知,不管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自然人,任何一个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思想意识指导下启动的。大到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小到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也正是这种理论和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决策与言行的正误。由此可见,概念的清晰准确度,对行为结果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
四、 克服概念模糊: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人类社会在很多领域已经明显而又严重的陷入了概念模糊的怪圈儿。例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明明是军事家用于消灭敌人的武器,却硬要把它拿来指导经济工作;商场本来是有无互补、等价交换、诚信为本、共创多赢的领域,却硬说“商场如战场”;教育、卫生明明是事业,却硬把它当产业来搞······等等,如此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模糊,功能及其定性、定位明显颠倒,造成结果事与愿违的事例实在不胜枚举。正鉴于此,笔者衷心希望:各级各界的决策者,在自己做出某个决策,或采取某个行动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决策与行为所面对的概念彻底搞清楚,以免失误,后悔莫及。
五、 走出实践误区:
为了使我们的各项实践,特别那些重大决策与实践,尽快走出误区,笔者认为,作为决策者首先要在立场观点上,选准坐标、明辨是非,尤其是那些大概念,大是大非。在人类社会上,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是非,层次越高是非观念的正确与否,对后果好坏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对高层而言,立场观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有利于公共社会健康持久的发展,也就是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要想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我们的决策或行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使我们的决策或行为,符合事物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的决策或行为,尽量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自然规律的修悟。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层面上的决策者,都必须不断的悟道修德。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走出实践的误区。
2012-12-19于北京
(本文作者——马东来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经济论坛研究员
中华老子研究会专家委员会 委员
《我悟三元》 作者 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