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包装上市就是鼓励投机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说:“企业整体达不到条件,就不能上市。允许包装上市就是鼓励投机。”。

  周放生先生真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直陈时弊。确实,包装上市是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开始的。央企改制上市,却不够上市条件,怎么办呢?就将不良资产剥离、将影响利润的坏账来个金蝉脱壳,留下优质资产进行包装。包括对财务报表进行盈利性高估,利用背靠国家这个大树给其补充资本金。通过“疯狂”包装使得明明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国企达到上市指标要求。

  笔者曾经亲眼目睹了国有银行为上市而进行的包装。四大国有银行上市遇到两座大山、两大阻力:一是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在本世纪初,某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0%以上,怎么上市?二是资本金严重不足。上市公司对资本金要求较为严格,资本金严重不足更不可能上市。怎么办呢?

  国家给国有银行开了绿灯。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影响上市那就政策性剥离出去,将优良资产留下后,不良贷款率就达到了上市要求。最终结果是,四大行将不良贷款剥离给了专门为此成立的四大资产公司。最后这些不良贷款在处置中损失惊人。

  资本充足率不足又如何办呢?仁慈的中央政府批准允许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资金来充实四大银行资本金。最终使得明明与上市条件相差很远的四大国有银行,硬是通过剥离、注资等包装符合了上市条件并且全部上市。

  这种剥离、分拆、注资等包装模式演变到了许多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后果是,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分拆出去的企业最终造成巨大损失:要么贷款赖账不还,要么债务不予清偿,最后国家不得不买单,最终侵蚀的还是人民利益。同时,企业被分拆后,与上市公司关系不明不白、若即若离,甚至发生非法关联交易,不少在处置资产时发生严重腐败现象。

  这种包装上市传染到了几乎所有企业。只要准备上市的企业第一关都是包装,最后不乏演变成为所谓包装就是捏造财务报表,通过弄虚作假、编造财务报表使其达到上市公司的条件,一些企业不惜到美国纽交所等海外上市也如此。最终在海外上市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教训惨痛。唯一高兴的是海外投行,从中大赚特赚。

  所谓的包装上市就是捏造财务报表的弄虚作假行为,就是为了到股市里圈钱、目的极为不纯,就是为了到股市里投机。笔者完全赞成周放生先生的观点:企业整体达不到条件,就不能上市。允许包装上市就是鼓励投机。想方设法编出符合要求的财务指标,是为符合要求而人为编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圈钱,这是导致目前股市现状的源头性根本原因。为什么要圈钱?企业觉得,从资本市场拿的钱是没有成本的,银行贷款要付利息,但资本市场可以不分红。而持有这样心理的企业上市之后也难以对股民负责任。

  因此,中国A股就像一位沉疴已久的病人并且是多病缠身。不妨从源头性问题抓起,比如:坚决杜绝包装上市,坚决不允许分拆上市、剥离上市等。够条件就整体上市,不够条件就等待够条件后再上市,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原汁原貌、没有任何包装雕琢修饰、真真实实的上市公司、投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