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经济预期下调或航运业萧条的冲击等悲观表现,给予过度的解读是不恰当的。经济恢复增长将是未来的常态,相信德国会尽快恢复这一常态。”
临近年尾,从德国那边传来的消息有些寒意。上周五(12月7日),德国央行下调了今明两年的GDP预期,认为德国可能步入衰退(连续两季度负增长),“甚至有迹象显示,2012年最后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可能下滑”。德国央行将2012年GDP增速预估下调至0.7%,低于前次的1.0%;将2013年增速预估下调至0.4%,低于前次的1.6%;预计2014年GDP增长1.9%。
尽管德国政府发言人塞伯特当日表态称很多经济指标并没有显示出衰退迹象,政府仍持谨慎乐观态度,“毫无疑问,我们的经济仍在增长”,市场还是报以失望情绪,欧元/美元小幅下跌至1.2923,日中一度跌至1.2878。对德国的担忧情绪弥漫媒体,本报上周也曾以《航运业或致德国“溺水”》为题报道了由航运业萧条而引发的德国银行业危机,其中穆迪报告称德国排名前十的大银行共有980亿欧元不良贷款与全球航运业有关联。
作为欧洲主要债权国的德国,代表着欧洲经济的典范与支柱。德国经济的风吹草动足以对欧洲经济的整体表现产生重大影响。几乎与德国同时,欧央行也下调了明年欧元区的经济预期,新预测区间的中间值显示,欧元区2013年GDP将下降至0.3%,而9月份的预测数据是0.5%。尽管欧央行仍将再融资利率维持在0.75%不变,但市场已经开始猜测明年有望政策宽松,降息或不再遥远。
很显然,整个欧洲都陷入“增长的困境”,德国也难置身事外。目前看来,德国经济下滑,已是近期的基本趋势,但与希腊等债务国的情况不同,德国的问题主要来自外部,德国应“先攘外”。德国是主要债权国,不存在希腊等国来自外部的巨额债务压力;同时,德国国内的经济泡沫要小于西班牙等国,就困扰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来说,据华泰证券数据,德国1971年以来,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增长122%,真实房价仅增长48%,从1990年至今20年间,真实房价(扣除CPI)累计涨幅为-2.0%。
这意味着,对德国经济预期下调或航运业萧条的冲击等悲观表现,给予过度的解读是不恰当的。经济恢复增长将是未来的常态,相信德国会尽快恢复这一常态。做出这一判断取决于:德国已建立起以稳定物价和维护市场自由竞争为核心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颇具自我修复能力的体制,保证了德国经济的稳定运行。这一体制确保了德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制造业,更确保了稳定的内需。同时,德国人审慎的财政政策,也避免了遭遇类似美国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现在,德国出了点状况,这一状况可以概括为“外部的烦恼”。当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时,德国与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再平衡调整(中国则开始把启动内需作为主要抓手)。尽管欧元区经济的萧条拖累了德国的出口,然而,亚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地区对德国需求的增长则给德国制造业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这些地区的复苏,确保了德国经济在欧债危机以来还能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比如德国向这些市场强劲出口机器设备、汽车和化工产品带动了整体经济上扬,2010年和2011年德国出口增幅高达13.7%和7.8%。相信随着外部市场的好转,德国经济仍复苏有期。
然而,作为欧元区重要成员的德国,靠亚洲和拉美等外部市场的复苏仍不够,欧元区经济仍与其息息相关。欧元区的债务共担机制仍会把来自边缘国家的债务和风险压力传导给德国,进而减缓德国的复苏。欧元区内部的平衡也是考量德国未来经济的主要参照,德国同样有赖于边缘国家的经济复苏。鉴于此,德国在调整国内施政策略的同时,是否也要站在欧元区的角度评估既往,进而促进边缘国家的尽早复苏?
不应对德国“外部烦恼”过度解读
评论
3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