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旅游业是典型的点子产业”的观点,还有学者对景区管理咨询的商业空间与拓展对策进行分析。随着第一轮旅游规划高潮的出现,为旅游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群体与机构随之产生,但因为市场性不强而没有被视为“产业”。2003年,第四届远见讲坛将《站在专业创新和时代浪潮上的旅游智业》作为主题,袁健指出:旅游智业已经构成了旅游业生产力更新的源泉,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神经和发动机。这是国内“旅游智业”被首次正式使用。同年,刘锋撰文指出,旅游智业是旅游业生产力升级换代的动力源泉,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2004年,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专业旅游咨询类企业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说明国内旅游业开始进入“智业时代”。
旅游智业的产生与崛起不是偶然的,在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归纳起来,旅游智业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现代旅游业的知识密集性
旅游业被业界普遍认可的特征主要包括依托性、综合性、带动性、服务性、敏感性、劳动密集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在国内,旅游业摆脱单纯依托高品位旅游资源的阶段,旅游开发进入创意导向阶段。同时,随着主题公园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主题公园产业是一个知识支撑的产业形态,需要依靠智慧、创意不断地形成新的卖点,依靠新的科技成果不断为游客创造新的体验[2]。有鉴于此,人们逐渐改变了“旅游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的观念,认识到到旅游业的知识密集性特征。例如,丁春文指出,2l世纪的旅游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3]。在2011年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指出,旅游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创意产业。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也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二)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产生,它将人类带入了一个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主导,具有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创新化、资源新型化、消费理性化及服务型等特征的经济形态。当今,经济增长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继土地、金钱、体力之后的“第四资源”,主导着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知识经济产业,尤其是现代旅游业表现出越来越基于知识的特点[4]。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一种依靠创意、技巧及才华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已经发挥着现实影响力,这就是创意经济,旅游业就具有鲜明的创意经济属性[5]。创意经济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还促进社会社会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正在崛起的创意阶层主导着城市和经济的未来[6]。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各地旅游部门与企业纷纷提出转型升级的设想并积极付诸实践。旅游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型升级、旅游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是旅游发展战略、增长模式、产品结构、经营理念、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的全面变革。相对于过去30年依靠高品位旅游资源旅游人次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言,旅游业转型升级无疑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性更强、难度更大,是对地方政府旅游职能部门、涉旅企业与旅游社区智慧的考验。除了内部集思广益,面向外部寻求专业机构的智力支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法。在思想采购、民间智囊等新兴理念盛行的今天,这也为旅游业民间智库——旅游智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李庆雷,王珍,吴雅玲. 旅游智业:一种特殊的新型旅游业态[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28(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