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农民减负与高薪养廉(1)
假如哪个皇帝老儿,或者他手下豢养的三公九卿、大学士、翰林等等,告诉你本朝特别,你信还是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问到我,我首先是掂量一下,如果说不信要杀头,那我就山呼万岁。如果不杀头,那我就枉顾左右而言它,不是说该吃饭了,就说是要拉屎了,反正是要桃之夭夭的。
有一种税赋名目叫“火耗”,从元代蒙古鞑子时开征。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明太祖朱元璋率领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终于使汉人们从此站了起来。可是,终有明一代,火耗还是照征不误。勤政爱民的伟大领袖崇祯吊死煤山歪脖子树下,女贞蛮子夺得了花花江山,这火耗还是要征。你说说看,这天下有新鲜事么?
闲话揭过,咱们来看看雍正陛下的农民减负运动和高薪养廉运动吧。
到雍正朝已经延续了三个朝代的“火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种田缴粮缴钱,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元明清,与他们之前之后的诸朝诸代一样,都是要缴农业税的。李自成那西北狼纯粹是他娘的骗子,“闯王来了不纳粮”,不为了从草民头上搜刮点钱粮,又何必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江山?不如接受招安,弄个总兵、参将、副将玩玩算球!
明清之际,因为还没有先进文化,所以,也就没有农业税这样先进的词汇。那时,农业税的名称很土,叫“田赋”。
地方官员在征收田赋时,收上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锭,源源不断地往北京送。主管财政、民政的户部,对银锭的重量、成色,均是有严格的国家标准的。
从散碎杂色的银子到成色重量达标的银锭,中间要经过熔铸这一道工序。散银经火一烧,就有个损耗问题。损耗是个危机,但有危机就有机遇。毕竟,因公而产生的损耗,不能让州、县领导干部们自己掏腰包顶帐,是不是?聪明能干的地方官员们,就自主设立一个地方税种——火耗(也称“耗羡”)。
火耗历经元、明两朝,到清代时,已经达到了正税的30%,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80%。地税与国税,税与费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田赋是交给国家的,地方官员要吃这一块,很是有点难下嘴。而火耗是地方父母官征收、统筹安排的地税,自然拥有相当可观的自由裁量权。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主要收入来源当是火耗。
火耗发展史上,一个最最有名的铁腕,是明代的张居正,他的一条鞭法,大大地加强了中央财政的征收力度,为富国强兵提供了强有力的银子支持。同时,金钱手中过,地方官员的财政收入也搭乘便车,大大地造就了一帮先富起来的精英
因为雍正这个接班人的地位合法性实在是值得质疑一番的,因此,雍正同志莆一登基,马上就要树立“勤政爱民”的模范形象。
雍正元年,领袖针对“火耗征收之多,晙削百姓之苦,腐蚀官员之甚”,要求改革火耗制度,为农民减负
清朝雍正王朝的农村减负与养廉之一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