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国内债券市场改革的思路、原则与突破口(三)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国债券市场改革。

  ——从放松债券供给审批 (发行制度改革)入手,推动产品和投资者互联互通,以作为统一监管的基础

  互联互通,不应是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的统一,而应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行程序以及后台托管、结算的统一,是在发行、交易和结算方式、债券产品多层次、多样化的前提下,发行人、投资者及中介组织的自由流动和自由选择。信用债市场目前产品互联互通的最大障碍,不在于不同市场间企业的偿债风险差异,而是政府行政审批造成的隐性信用背书。在“谁批的孩子谁抱”的逻辑下,各个市场的互联互通阻碍较大。

  交易商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本着市场化原则,率先采用注册制。今年以来,交易商协会放松了地方融资平台与民营企业的注册限制,同时规定AA级及以上的发行人,短融和中票互不占用额度。近期,更是推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支持表格体系》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信息系统,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效率有望继续提升。证监会也积极推动公司债的审批改革,成立了债券办公室,尤其是推动了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发展,审批要求大幅下降。发改委加快审核节奏,在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发债(城投债)方面,也逐步放松了标准。三个部门的发行审核已在市场压力下逐步趋同,向注册制逐步演变。在各监管部门审批方式逐步趋向注册制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实质审查的责任降低,对产品风险、价值的判断及是否接受产品发行的决定均来自于市场成员。

  我国应借助当前三个监管部门的适度竞争,加快推动审批制度向注册制的方向改革,提高债券发行的审批效率。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三个部门的发债对象将逐步趋同,有利于市场的交叉和竞争,推动规则的进一步统一。

  ——改革后台托管结算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激励托管结算效率的提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上存在三家托管结算机构,即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分散托管的格局不利于交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风险的有效监控。导致后台托管、结算系统的分割,并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主要受制于监管部门的干预。为此,可从改变托管结算机构的治理结构入手,让托管结算机构改变单一股东性质,通过吸收市场参与者当股东,变为股份制加会员制,促进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统一。通过增加托管结算机构中反映市场需求的治理约束,从技术和市场角度突破不同市场分割给清算机构带来的不效率行为,在实质上逐步增加托管结算的统一,至少提高转托管和结算的效率,为托管结算的最终统一打下基础。

  ——借助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催化统一监管的达成

  近些年来,香港人民币点心债券发展迅速,目前的规模虽然还不能与国内的债券市场相比,但由于香港债券市场采取更加市场化的发行方式,产品更加丰富,交易效率也较高,对国内的债券市场发展带来压力。随着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香港离岸债券市场与国内本土债券市场就会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这种压力有利于促进国内各监管部门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相互合作,使发债资源留在国内。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深入,引入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市,推动人民币债券国际化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中国还可以亚洲债券市场为契机,积极推进国内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陈道富 景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