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多国面临少子化问题


 

 

 

    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在全球的舞台上表现良好,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经济在放缓的时候,亚洲抱恙的症状却显现出来了,比如日本经济一停滞就是将近20年,而韩国和新加坡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接近美国。是什么阻碍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呢?究其原因,问题出在人口红利方面。

    并且,亚洲许多国家的人口红利已快耗尽。据数据分析,从2017年开始,中国内地的劳动力将开始萎缩,而韩国和台湾的劳动力将从2016年开始,新加坡将从2018年开始。同时在一些富裕程度较低的国家,泰国有利的人口条件将在10年内发生逆转,就连劳动力正飞速增长的越南,不久也将出现劳动力增速的急剧下滑。

    那么,导致人口红利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少子化问题的出现,并且亚洲多国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日本

    根据日本总务省去年公布的2010年度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日本65岁以上和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1%、13.2%,分别创世界最高记录和世界最低记录,劳动力人口比5年前减少300万人,显示日本老龄少子化日趋严重。

    同时,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三分之一迈入三十岁大关的日本女性仍是单身,而大约五分之一年逾四十的女性也未论婚嫁。这一比例约为1960年时的八倍,2000年时的两倍。根据社会学家丰田三佳的说法,到2030年时,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日本男性可能五十岁未娶。并且,日本走在了这一趋势的最前沿,而且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东亚地区的普遍模式。

    为什么日本会出现严重的少子化现象呢?首先,在日本漫长的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已成为常理,而且日本女性在工作报酬、养老保险、婚后就业、产假育儿、保育设施等方面依然没有很好的倾斜政策。这些由来已久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挤压,形成了扭曲的恋爱观、生育观,致使为数众多的女性远离婚姻、生育。

    其次,在1985年男女工作机会均等的法案通过之后,女性有机会独立工作谋生,这意味着女性用不着必须结婚生子,而此时她们最关心的就是时尚,为此选择独身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法新社调查,“25岁—29岁之间的日本男性人口中未婚者的比例从1975年的48.3%猛增到2000年的69.3%。女性独身人口的增加更为迅速:2000年,25岁—29岁之间的女性人口中未婚者的比例为近54%,而75年这一数字仅为20.9%。可以说,“拒绝生儿育女”一族的日益壮大是降低日本出生率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也是其中的原因。在日本,学校里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事件经常发生。让家长伤透了脑筋。虽然在2001年,日本国修改了法律,将免予起诉的年龄从16岁下调到14岁,但仍不时发生诸如学生之间相残至死的恶性案件。并且,青少年相约集体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目睹养儿不易的现状,让准备生育的青年男女望而却步。

    目前,这种少子化预示着日本未来人口可能逐步变少,而这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将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并且,在缺乏新生劳动力的创新力量以及新增家庭的经济刺激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将变得更加停滞和封闭。据称大多数日本人对未来很不看好,并且持悲观态度,目前日本人跻身全球最悲观的人的行列。

 

    中国

    目前,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现今,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世界的1/5,我国总人口的7%。据统计,2002年的时候日本老龄人口比率为18%,虽然现今我国与日本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赶上日本不会用很长时间。据预测,我国的“白发”浪潮大约在2030年到来,并会持续20余年,那时,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老年人口则将超过4亿,比率大约为27%,与那时的日本老龄人口比率大致相当。

    同时,根据2011年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6.6%。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因此,很多专家断言,我国已经进入“少子化”阶段,并会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近期国外知名企业纷纷关闭在中国的代工厂转向东南亚地区就是例证。

    但有人认为导致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负债率上升并不能归咎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但其经济却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陷于崩溃:人口多,却没能成为有效劳动力;人口多,没有成为有效消费群体。最典型的是,大规模知青进入农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劳动效率,相反,让农村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直到逼出农村的土地改革。

    而中国的职业技术人员、高素质劳动者奇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大量的新进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都集中在中低层次,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就连印度、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6%。根据美国商会今年3月26日公布的年度行业气候调查结果,43%的美国在华投资商认为“管理层人力资源掣肘”是其面对的最大商业挑战,而去年这一比例为30%。美世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1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高管的工资成本增长了118%。

    因此,自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出《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认为“应废止独生子女政策,放开二胎政策”以来,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我国现行生育政策执行30多年来,国情经历了30多年的复杂变化,政府、专家以及普通民众都面临着更多新的考虑因素,而各种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各种认识亟须放到台面上来进行逐一罗列与梳理。

    不可否认,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大,这是个长期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以及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老年化社会正在到来,社会年龄结构即将面临失衡的状况。而人口红利作用的消退,必将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瓶颈。因此,人口的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当务之急。

 

    台湾及其他国家

    低生育率已经成为亚洲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台湾,据当地外包工作平台JCASE最近的调查发现,台湾70%的上班族害怕结婚,主要理由是财力不足和工作不稳定。这项调查中过半单身人士说,他们连开始交往的条件都不具备,更不用说结婚。

    据悉,台湾平均每位妇女仅生育1.16人,排在世界最后几位,刚刚超过维持人口总数稳定所需生育率的一半。30岁到34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有30%的人是单身;就在区区30年前,这个数字只有2%。30年间,“单身无子”从稀奇罕有变得司空见惯,而且这一队伍似乎还在继续发展壮大。2011年一份针对50岁以下台湾女性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声称自己不想要孩子。

    这对于台湾政府来说的确是一个麻烦。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提高岛上低到危险水平的生育率,具体手段包括为公务员当红娘、提供带薪育婴假,以及提供现金生育补助等。甚至在2010年,政府提出了一条口号:“孩子──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此后生育已经虽略有上升,但还不足以消除人们对人口危机的担忧。据经济建设委员会最新预测,如果台湾继续维持现在的生育率,50年过后2,300万人口就会下降差不多五分之一。

    目前,据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面对“少子化”危机,台湾政府也在采取措施。例如近日台北市教育部门就拟废除部分完全中学(即初中和高中设在一起)。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冯清皇表示,和平高中初中部最快2014学年度不再招生,2016学年度可能“走入历史”。

    而其他亚洲国家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尽管将会在10年或20年以后。就新加坡而言,它能够通过从国外引进人才来让本国社会正常运转。但是新移民所占的人口比例已经大大增加,他们的大量到来也让新加坡人面临了更为拥堵的交通、拥挤的人潮、高企的房价以及不断加剧的工作竞争,这已经引发了他们的普遍不满。

    从长期来看,亚洲国家将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当务之急。为了恢复对未来的信心,他们必须首要考虑在各自的社会中什么因素会鼓励组建家庭和养儿育女。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父母也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事方式,重新思考深入人心的儒家家庭伦理思想。因为随着财富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和生育观念正越来越远地背离传统,虽然低生育率可能有利于环境,但随着退休人口的数量开始超过劳动人口,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将会下降。

 

    少子化加剧未富先老

    人口生产有其内在规律,人口问题观察周期长,一般以100、200年作为一个观察周期,人口问题惯性大,过去积累下来的问题,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对于人口再生产,“少子化”趋势将让人口结构较难回调,并且会带来的严峻的风险。

    人口结构的剧变和惯性,也使得诸多亚洲国未来恐难避免“未富先老”局面,而这种困局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养老问题。而通过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养老覆盖面可以有效缓解困局,尤其要切实加快养老覆盖体系建设,未雨绸缪。

    人口结构的“少子化”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转型。现在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迫使企业更多地用机器技术来替代人力,这样就促使企业完成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层次。

    同样难以避免的是,“少子化”对未来社会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着长远影响。虽然老年人“银发经济”会加速发展,而少年儿童的需求将明显减少。即使未来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未来养老服务也不容乐观,因为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条件并不能主宰经济前途,但它确实决定了未来可能的发展程度。如今,我们不难看到亚洲人口的少子化与老龄化形成了一个哑铃,而举起这个玲只有依靠现有的劳动力,但几十年以后呢?人口结构出现变化,劳动力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延续都需要劳动力,他们一方面要养家糊口,一方面要挑起社会的重担,几多艰难?因此,亚洲在习惯享受现在的有利人口条件的同时,必须要着眼于未来,这样社会才会绵绵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