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书中的话来形容2012年零售业过的日子,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
2012的年其实就没过好。大部分零售企业都明显感觉到,往年火爆异常的现象竟然在2012年春节期间莫名地消失了,很多企业往年的销售高峰可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七,但这一年在初三左右就提前“打烊",不少卖场里衬出的是一份不合时宜的冷清。全球经济的持续衰退,已经不可避免的传导到了中国零售业。
中国人讲究彩头和吉利。这一幕或许已预示着零售业2012年的日子会有些艰难。
而对通道费用的清理整顿,更是让这个为各项成本大幅上升的行业雪上加霜——零售商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许,想说却又不敢说。
果不期然,这一年,“业绩下滑、利润下降、亏损严重"成为零售行业现身频率最高的词。
被妖魔化
一个零供关系中缠斗不休十多年的通道费用,竟在2012年成为了媒体、供应商及业界再度妖魔化零售行业的幌子。
一切都源于2011年底五部委的一个发文。
2011年12月19日,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下发《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指出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以多种名目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加剧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不公平交易,增加部分供应商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且易滋生商业贿赂。经国务院批准,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这让在2011年就饱受误解的零售行业,再度因为通道费用而在2012新年伊始就成为众矢之的。
清理整顿中企业自查的数据也耐人寻味,2012年5月25日,商务部公布的消息显示,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有60家企业自查发现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
居然还有16家企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太令人满意。
在几次协调会上,作为清理整顿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的召集人的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也一再强调,零售企业违规收费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希望这些企业能够予以高度重视,检查出来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因为清理整顿工作需要,五部委决定,将时间延长到了2012年9月份。
尽管只有76家大型零售企业被纳入清理整顿范围,但整个零售行业因此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而这76家企业也多少都必须自查出点问题。
2012年6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清理工作时表示,到6月20日,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涉及金额1.77亿元;其中33家存在收取使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的问题,涉及金额大概1.25亿元;44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金额约5200万元;还有55家存在没有明码标价的问题。
不过,在随后的场合中,政府部门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在2012年6月1日召开的大型零售商清理整顿工作座谈会上,姜增伟副部长当着76家零售商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政府鼓励零售商发展,也允许合理合规的费用收取。但绝对杜绝通过乱收费来获取利润。要做到市场透明,明码标价。
在9月13日举行的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市场供应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姜增伟再次表示,零供关系问题很复杂,不仅仅是零售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乱收费,强势的供应商、地产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还指出,零供关系主要就是滥用零售商的支配地位,收取不应该收取的费用。但是收费是一个普遍现象,要治理的重点是不该收费的项目,比如通道费和违规收费等其他事项。
这些表态,不仅表明了对零售商合理合规收费的认可,也指出了零供矛盾中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实。
违规收费的现象自然是存在的,但绝不仅仅是零售商的责任,也并非全部零售商存在问题。而且,针对发现的问题,零售商也在采取措施纠正,已经退还或者下一步要退还的违规收费金额有6100多万元。沃尔玛、Tesco乐购等外资零售企业也在青岛等地表示要退还收取的不合理费用。
有零售企业老总也表示,支持政府部门要求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收费明码标价。但这应该是相互的,也希望供应商对零售商的商品供价明码标价,别搞啥“差别定价"、“渠道差异"、“地区差异"等。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供应商的“小动作",造就了今天部分违规收费的现象。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运动式的清理整顿不可能永远进行,也无法根治零供矛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误解与分歧。这也让人不得不为2013年乃至以后的零供关系更为担忧。
况且,如果放大到市场经济的规则下,再和2012年严峻的经济环境相比,这简直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
但很多人却为此欢呼雀跃,仿佛可以借此“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这么想并非没有依据,因为政府主管部门是这出戏的总导演,零售商是主角,会哭的供应商虽然卖力不少,却仍然最多也就是个配角。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不是另一种悲哀?
一片哀鸿
谁也不曾料到,业绩竟会如此惨淡。
因为,就在号称最可怕的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零售业仍然保持了近20%的增长,被誉为天然的最能抵御经济危机的行业。
没想到,2012年这个“神话"被轻易打破了。
当国美电器在3月份公布2011年年报称净利率却下滑6.2%时,业界还普遍认为,这只是国美电器内部管理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最多也只是家电连锁业态因房地产调控等因素遇到暂时困难。而且,其在2011年销售业绩达到598.21亿(年报数据未含约600家非上市门店及大中电器门店),同比仍增长了17.5。况且,还有另一家巨头苏宁电器上扬的业绩为证:2011年苏宁电器净利率增长了20.13%,达到48.2亿。
然而,一二季度的销售下滑让零售企业感觉到巨大压力。根据本报的调查,2012年一、二季度,有些百货、家电、家居卖场的销量下滑幅度超过20%。而最能抵抗经济低迷的超市业态也下滑严重,如扣去人力、租金等经营成本的上涨,几乎处于停滞。
准备在百货业大展身手的万达集团也感受到了消费市场的寒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9月一个会议上坦承三个下降,万达广场包括万达百货客流增长下降,增长率降至个位数,客单价下降,同时面临品牌商家拓展计划放缓。
零售业“衰退"迅速扩大到所有企业、各个业态,且有不可收拾之势。
9月1日,国美电器发布半年报,201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1.3亿元,同比下降22.4%;毛利37.85亿元,同比下降30.8%,净亏损5.01亿元。这也是国美电器9年来首次半年亏损。与此同时,苏宁的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利润下滑近30%。
家电业态如此凄凉,超市业态也没能幸免。永辉超市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人人乐1~9月亏损7940万元,同比下降148.67%。
外资零售企业同样没有了昔日的雄风。家得宝终于支撑不住关闭所有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卜蜂莲花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超过100%。Tesco乐购也遭遇挫折,先后关闭了江苏常熟淮河店、泰州人民公园店、安徽蚌埠涂山店、辽宁铁岭广裕店,包括家乐福和Tesco乐购在内的部分外资零售企业甚至传出即将被内资企业收购的消息,以至双方的中国区CEO几番现身辟谣。
而国庆期间,虽然一些地区的零售业有所增长,但同比下降的地区和企业也不在少数。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双节"共销售64.30亿元,比今年春节、“五一"小长假的销售增速分别下降4.8个、2.4个百分点;广州12家主要零售企业吸金9.12亿元,同比下降8.86%。杭州零售业更是被形容过了史上最惨淡的一个黄金周。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楼、银泰武林店、银泰西湖店、解百等6家商场累计销售4.43亿万元,同比下降8.68%,杭州11家超市累计销售1.28亿元,同比增长也仅4.73%。
零售业可谓是一片哀鸿。而各种风险因素却在不断上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德勤的联合调查称,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同时,这5年恰逢零售企业门店物业租赁到期的高峰,未来续租有着成本大幅提升和不可控的风险。
零售业的下滑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长假期间部分区域的增长很可能只是短暂的好光景。国信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今年黄金周一线城市消费增速下滑和业态分化明显,其中百货业销售萎缩。尽管二三线城市仍能暂时维持高位,但短期不构成消费主力。
这意味着消费需求不足很可能将比较长期地存在。必须要重视的是,消费萎缩是经济下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零售企业的业绩和宏观经济关联度非常高。至少目前来看,形势依然很残酷,四季度整体行情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甚至未来两三年市场都难以强劲反弹,行业低谷期或将长期持续。零售业仍将在一片飘绿的业绩中苦撑,惟有耐心等待拐点到来。
值得重视的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逆市飘红的零售企业。与人人乐同属区域企业的步步高,步步高1~9月实现营业收入73.78亿元,同比增长17.42%;实现营业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3.29%。一些区域中小企业的业绩也颇有亮点,地处安徽合肥的联佳超市门店不多,且分布在合肥郊区及周边县城,两家4000~6000平方米的大卖场,每天的销售都保持在40万元以上。
这也充分表明,真正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就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越是表现出色。销售虽有淡季旺季,市场行情也有好有坏,但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实力是否过硬、创新是否足够、打法是否合适、视角是否前瞻。同时,危机也是检验企业真正战斗力的试金石,优劣、高下立判。这恐怕是2012年的残酷现实,留给零售企业的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回顾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