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会议提出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明确目标,中国能源业界应当思考、展望并切实构建未来小康社会的能源图景!
10年前党的十六大始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来,中国能源业的变化有目共睹,既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开始了一次力度空前的大转型。10年的中国能源故事是一部极为丰富的行业断代史,有它特殊的历史定位、地位和意义,可以真正称得上“继往开来”。10年前,我们难以想象31.8亿吨标准煤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更想象不到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能够异军突起。这说明,我们在能源总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今天的中国能源业界充满了困惑。它常常会遭受意外“波折”,致使目标看起来清晰却模糊。譬如核电,在它的既有路径不断强化的时候,一次域外事故彻底打乱了它的节奏,使它不得不来一个急刹车;再比如风电和光伏,也都正在经历过山车般的辉煌与阵痛。在“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接之际,这样的局面让决策者多少有些无所适从,并最终影响了“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与颁布。殊不知:今天的中国能源界的局面确实有其特殊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浪潮在中国的反映,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在能源领域的一种折射,也许,还夹杂着不少偶然。好多大事、难事都碰到了一起,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博弈程度过于激烈,将任何一件事理清头绪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十二五”规划制定多费些周折不是坏事,但一旦想清楚,它就会让未来多少年受益,而绝不仅仅是五年。从这个角度说,每一次探索,它的价值,都超出了特定的时间限制,都是历史性的。
从现在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还有8年的时间。8年,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再不能把小康社会想象成很遥远的东西,它就在唾手可得的明天。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它想象成一个“桃花源”,认为在这个社会什么能源问题都解决了,方方面面都很顺畅。小康社会应该是那个跳起来就可摘下的桃子,能够摘到,但需要付出不一般的努力。10年的探索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精神理念,让我们有了今天的高度,但也流下了跳跃的空间——特别是在节能、科技和市场与政策的结合度上。“节能优先”是我们的既定战略,但在实践中是否真的“优先”了恐怕还是要大打折扣;科技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终极依靠,但目前科技远没有成为一种基础性内生力量;能源领域市场机制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很有限,以致成为多年来舆论批评的重点。而改变这些,惟有改革自身!
小康社会的中国能源业是什么样子?今天正在转型的能源业已经孕育了它的胚胎:能源安全保障、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能源产业的自身竞争力,这是考察和评价未来能源业的三个重要维度,也是小康社会中国能源业的三个使命:第一,它要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能量。能源是经济的血液,没有能源,任何发展都是痴人说梦。这是一个总量保障问题;第二,能源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协调,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这是一个结构调整问题;第三,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要培养这个产业本身的竞争力。必须意识到:中国能源产业本身也是中国强大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强大的产业竞争力,能源安全保障也就不可能实现。而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也一定是建立在调整后的“新结构”之上的。不能说,小康社会就一定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但可以肯定,它在这三个方面都会有不俗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这方面的制度性保障和机制性力量!
十八大总结了过去,也展望了未来。站在承前启后的关节点上,我们战战兢兢,但也充满渴望!
构建小康社会的能源图景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