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创新


 

 

    从2008年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至今,依然还有不少国家的经济没有复苏。这样的影响也导致金融业与民众和实业的矛盾逐步升级。同时,在中国入世以来, WTO多边协定机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

    因此,一个能让产业与金融实现真正融合、防范和根治金融危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全新商业模式呼之欲出。而这个模式就是产融结合,其中供应链金融是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事实上,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已不是新生事物,并且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还得到了创新。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它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是由世界级企业巨头,在寻求成本最小化的全球性业务外包过程中,衍生出的供应链管理概念。由于在全球性外包活动中,会面临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的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的“木桶短板”效应,因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壮大而不断创新,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样仍是企业万变不离其宗的制胜之道,供应链管理就是这制胜之道的有效手段。因此,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么打造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要么加入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条中。

    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资源整合,对企业上游、下游和延伸交易对手的关系管理,以及对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化手段的功能提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组合。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的组合产品和服务,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发展助力。

    此外,供应链金融还可以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企业的上游、下游,乃至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而言,通过核心企业的资信借用以及货物动产的有效利用,可为其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通过与银行的紧密协作,可为其深化物流金融服务、争取客户资源、提升服务价值;对银行而言,能够改变过去仅考虑单一客户自身条件的授信评价和风险控制方法,完善了客户和业务结构,也丰富了收益来源的种类。

 

    银行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

    眼下,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开始积极的投身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实践中来看,尽管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类似,但各行从本行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推行供应链金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作为年交易额逾20亿元的全国最大汽车市场运营基地,上海东启打算将旗下东方汽配城,改造成汽车零配件上下游企业洽谈展示的场所。然而,在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相互都存在着风险大、成本高、流动资金紧张的等。东启如何做行业领导者?

    他们的需求很快得到了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相应,并在今年6月6日,变成了上海分行与东启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上海分行将与东启共同设计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开发联名采购信用卡——“东启卡”。

    东方汽配城作为“东启卡”的担保方,在上海分行预存20%的保证金,同时对信用卡承担无限连带担保代偿责任,一旦信用卡发生逾期,将由东方汽配城进行代偿;所有批发商户、汽修厂使用的信用卡只能在上海分行的POS机具上进行消费。上海分行则为这些持卡商户持卡采购消费提供20-50天的免息期和分期付款服务,大大降低了商户整体资金成本,分期付款也将有效缓解修理厂资金压力。

    上海分行行长助理钱学洪说,这个供应链金融模式,实现了“三个创新”,即信用卡受理渠道和授信模式创新、POS商圈和市场二次清分服务创新、上海分行系统运作模式的创新,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也为增强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在中国,除了大大小小的银行在进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企业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新路,增强了竞争力。

    某电力企业H客户资源丰富,其中煤炭业态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其巨大的上下游市场资源为电力板块与金融板块携手孕育产融协同创新产品提供了机遇。通过与集团内部银行、信托、资产等金融板块成员企业的协作,H深入挖掘客户资源,为第三方客户量身打造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H企业结合年度目标,对三个业态上下游交易对手的客户特点进行了分析,把目标值分解到三个业态事业部,确定了新客户在集团内部银行的开户率指标及日均存款余额指标的绩效考核目标,并作为各个相关部门年度绩效的非量化指标进行考核。

    H企业主力推进的是供应链融资,是以H项目建设为纽带,凭借其对上下游企业在长期业务合作中所获得的规模优势和信息优势,有效衔接集团内部银行与H第三方客户之间资金供需的信息沟通,并依靠贸易合作中的物流和资金流,同时设计了“一年应收账款+六个月银行承兑票据”和“一年保理+六个月票据”的应收账款保理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实现在交易对手间的融资模式创新。

    通过这样的供应链融资协同,一方面使H实现延迟资本性支出,另一方面使集团内部银行获得电力上游客户A跨国企业、B国内央企、C地方大型企业三大电力设备制造商及辅机设备制造厂、建设承包商等优质客户,在多个方面的业务上超越了中小银行无法突破的门槛,为集团内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供应链金融模式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得到了创新。然而,虽然目前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有所创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融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一些问题,例如管理体系不成熟、风险控制体系不完整、技术相对薄弱等。因此,还需要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