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招标划时代


  尽管第二轮页岩气招标20个区块的地质条件一般,但参与企业数量之多(83家),分布之广泛(三分之一是民企),令人振奋。

  有消息说,许多公司承诺的投资高于投标最低要求数倍,最高有30倍之多,志在必得;也有某家石油央企,对某区块投标的工作量是钻27口井,而费用只有5亿元,费用与工作量之不配套令许多专家大喊看不懂。

  无论如何,此次招标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史上,这是首次不以企业所有制形式为划线限制参与油气资源上游投资作业。非石油企业和民间资本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契机,有了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机会。

  从秦汉的盐铁专营到洋务运动的官办官营,帝国朝廷始终要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控在手。石油工业更是如此。从19世纪末台湾钻的中国第一口油井,20世纪初中国大陆钻的第一口油井,到上世纪30年代对甘肃玉门油田的勘探开发,投资多由政府主导。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部分产业已向私企和外资开放。钻探最难的海洋石油率先对外资开放,随后陆上石油、煤层气也有选择地开放。但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开放,直到这次页岩气第二轮招标才有所突破。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刺激,国内煤层气发展不理想的教训,政府对开发国内非常规天然气保障供给的压力以及国内多元资本进入油气上游的迫切呼吁,共同促成了这一次突破。

  在美国,中小石油公司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体。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多层次且完整成熟的服务体系,活跃便利的资本和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严格的监管体系,还有无处不在的管网体系,再加上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能力,正是这些构建了世界上运行效率最高的美国石油天然气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在勘探开发生产全过程的任何环节中,投资人尽可进退。

  正是在这种高效率体系的支撑下,作为贫矿的页岩气才能与常规天然气竞争,持续提高市场份额。商业成功不仅要能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能让投入的资本增值流出,只有投资获得合理回报才能保证资本的持续投入。“钱不进去,气不出来”只是硬币的一面,“气要流出来,钱要赚回来”是硬币的另一面。“钱进、钱出”,两面合一才能成为一枚有价值的硬币。

  此次页岩气招标开标后,笔者听到了一些反映。比如,页岩气在中国已经炒作得有点过头了,第二轮招标是加速制造泡沫;中国天然气价格体系、技术服务市场、管网准入与监管制度尚不完善,页岩气投资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回报,钱进去了流不出来,不可持续;资源潜力好的页岩气区块70%以上与“两桶油”(指中石油、中石化)登记的常规油气区块重合,为回避这个矛盾,这次拿出的20个区块与现有油气区块都不重合,但大多不是一流的区块,先行者成功概率不高;从开标情况看,承诺投入最高的多是非石油国企,民企中标很难,也许只是走走过场的陪绑者;更有甚者说,此次招标仓促成行似有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争权夺利的痕迹,最终受损的将会是仓促上阵的民营资本和企业⋯⋯

  诸多负面质疑折射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的体制缺陷。常规油气资源丰度较高,上游业务利润很高,体制缺陷大多被掩盖了。但进入非常规领域,资源丰度很低,开发成本很高,整个体系得高效运行才能具有商业性,这使得现有体制的诸多矛盾被暴露了。20年前,我们对煤层气也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授以中联煤公司排他的专营权,政府给予了极优惠的鼓励和补贴政策。今天回过头来看,效果远不如预期的根本原因就是现行能源体制存在诸多缺陷,若不进行系统的制度性改革,将难以突破低效率瓶颈。

  能源体制改革没有路线图,但改革需求简单而清楚——必须尽快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的约束。历史约束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层“皮”。诚然,脱衣服容易蜕皮难。页岩气第二轮招标看上去像是能源体制改革启动的苗头,我们为这样的苗头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