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华网上发表了一篇记者报道,标题是“过劳死事件频发敲响警钟,当代青年用青春赌明天”。报道中举了一个“过劳死”的例子:一般给人们印象是十分逍遥自在的网店店主,竟因疲劳过度(医生的诊断),在29岁的“当打之年”,猝死在补货途中。
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又荣获了一项世界第一,即上班族所承受的压力位居全球首位。在参加这次调查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中,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高于前一年的上班族,中国内地占75%,香港特区占55%,分列第一和第四,都大大超出全球的平均值48%。若以城市排列,上海、北京也分别以80%和67%名列前茅。
中国人送别客人,从来都习惯地道声“慢走”。就是与北方话差别很大的粤语,也仍然是“慢慢行(hang)啦”。改革开放初期,让客人“慢走”的习俗受到抨击,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倡导四平八稳、慢慢吞吞,是“漠视时间”、不讲效率的突出表现。当时,早上香港地铁站里那急匆匆的上班脚步,被当作内地人民学习的榜样。
曾几何时,有人终于发现,“中国人慢不下来了”,这个问题在媒体上很是讨论过一阵子。而我们自己,也习惯了这种“亚历山大”的快节奏,好像老有人跟在身后用鞭子抽打着你,赶着你往前快跑。如今即使是到香港办事,对曾经的“快”的偶像的速度和效率,也开始不敢恭维。
然而,光看到“快”,光看到 “着急”、“不耐烦”、“浮躁”、“抓狂”,显然是不够的。最要命的是,节奏过快,快得慢不下来,显然有碍健康。现在的年青人都在喊“亚历山大”,但岂知这“亚历山大”可不是个善茬儿,非常有可能会挟持着你直奔“劳斯莱斯(劳死累死)”而去。
据卫生部的统计显示,中国脑血管疾病每年以接近9%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排列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同时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中国脑血管病患者大概11%是年轻人,平均发病年龄比发达国家平均早十岁。排列第二位的是癌症,中国每年有140万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发病也呈年轻化的趋势,以常见的肺癌、胃癌和大肠癌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已占全部患者的5—20%。排列第三位的就是心脏病,中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性猝死,同时也趋年轻化。以上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常见的就有“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紧张、劳累”,不一而足。
如此看来,中国人的风俗习惯,道别时说声“慢走”,还是蛮有道理的。因为走得太快,脑子跟不上,心脏跟不上,五脏六腑跟不上,确实会有伤人之虞——真要“再见”,就得“慢走”。
于是,我们就要为我们面临的这个使人慢不下来的社会踩一下刹车,缓一缓吧,尽可能地缓一缓吧。对于个人来说,欲望的深壑是填不满的,调整自己的身心,适应周围的环境(社会的、自然的),以知足为常乐。不是想问我们幸福不幸福吗?脚步匆匆,是无暇顾及四周的风景乃至自己的心情的;只有放慢了脚步,就像早年的女歌手马玉涛唱的那样:马儿啊,你慢些走呀慢些走,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
“慢走”不离口和“慢不下来了”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