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经济


  商业服务业主都深有雨天顾客比晴天少的亲身感受。据一家商店统计,雨天的顾客至少要比平日少 20%。另外,气温对消费行为影响也很大。例如,当气温达到22℃时,喝啤酒的人数大幅度增加;24℃时冰激凌开始走俏;一超过30℃,畅销品让位于爽口的清凉饮料。有位专家指出,在同一气温条件下,同一种商品的销售量不见得相同;因为起影响作用的还有另外一些气象因素。据他调查,在5月和10月气温都接近22℃的日本关东地区,5月份的果汁销售量为10月份的1.5倍;6月和7月份的气温尽管明显高于5月份,但销售量反而偏低。

  我们亲身的体验也是这样。在寒风飒飒的初冬,火锅店的生意火爆 ;在闷热的夏季,只有那些追求新奇的人们才进火锅店。难怪国外有一座酒楼,总是根据当天的天气预报及时调整菜谱。这样一来既迎合了顾客的口味,增加了营业额,又可以做到按需采购原材料,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日本洗涤剂业有一句老话:阳光一照 3000吨。意喻人们多在晴朗的日子洗濯衣物,只要太阳高悬一天,就要消费3000吨洗衣粉(约8亿日元,合800多万美元)。同样在日本,盛夏气温每升高1℃,全国一天就多销售啤酒230万瓶。这类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据估测,盛夏时节日本空调器的日销售量增长4万台;究其刺激购买欲望的主导因素,不是白天的高温而是夜间居高不下的最低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