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经济振兴的道路和经验,官员、学者著述甚多,这里不敢妄论,只择自己切身感受最深的人口素质说之一、二。日本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国土面积是我们的26分之一,人均GDP却是我们的30多倍。差距之大的根本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人口素质的差距。较高的国民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人口素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文化素质。日本前挂川市市长榛村先生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从国外引入三样东西,即科技教育、资本主义机制和军国主义思想,使日本迅速强大,超过了令他们一直学习尊敬的中国。军国主义使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人民饱受战争之痛,但前两者尤其是科技教育则是日本在二战失败后能够迅速恢复发展的基石。日本人口总体科技文化素质高,而且团队意识强,我们总体科技文化素质低,而且内耗不断这就是差距之源。由于我国人口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就使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人口资源变成了人口包袱。二是民主素质。这里不去回顾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民主进程,仅说日本在二战之后经济上的重新崛起就与美国人对日本的民主制度设计密不可分。日本式民主政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日本正掀起新一轮的地方分权自治改革,这将极大调动地方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扩大民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有利于构建新型的政府市民关系。日本的政体和地方自治体的改革是以日本全民较高的民主素质为前提的。中日民主政体本质不同,现代民主体制对民众的民主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在推进和扩大民主的过程中,要与我们民众的民主素质相适应、相促进。没有具有科学民主理念的独立理性人为基础,民主就经常会带来灾难。民主体制可以借鉴,民主模式不能移植,民主精神却可以而且必须通过教育和本地具体实践来养成。历史经验表明,教育是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素质的有效道路。教育是使人口包袱变为人力资源的点金指。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最重要的就是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落到实处,真抓、真干。中日两国,共处东方,人同种,文同宗,根同源。近代以来同在西方坚船利炮之下被迫开放,同是西方的学生,而日本自明治维新始日益强盛,历经百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而中国亦历经百年,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更有诸多豪杰在变法之路上屡次喋血,应该说在学习西方,求民族富强的代价上中国的付出远远高于日本和其他民族。何以如此?国民众多,封建桎梏至深之故。中国封建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生相伴,其封建桎梏之深,即使受近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也非脱离了封建的思想意识。正因如此,历史上常常是少数人的先进思想被多数人的封建愚昧和封建权术所封杀。可以说,如果不从教育上对中国来一个彻底的对封建思想的荡涤,再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政治诉求都会夭折,近现代的历史已经表明,中国的落后来自于对创新的扼杀,真理被少数人掌握,少数人的末日就到了。所以,历史的任务就是让真理之火照亮大多数人,再把真理的火炬传递给我们的全体子孙,完成这个任务,非教育不能。教育既是发展的必须,又是赶超的捷径。
看中日经济博弈之---日本的发展路径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