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建设,领导德才兼备!


职业化建设,领导德才兼备!

文/著名中层管理与职业化专家李绘芳
 
 
 
 
 
前言:
 
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只有步伐一致的团队才能产生高效率,为此,不少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学者,大手笔的展开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寄希望尽快提升员工的职业化能力,但往往收效甚微,为此企业家们苦恼不已。
 
企业为员工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却屡遭败北,原因为何?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夸克(中国)企业顾问公司首席顾问王磊先生。王磊先生表示,中国大部分企业内部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员工职业能力提升系统。因员工们的基础能力良莠不齐,往往导致行为方式的千差万别,最终降低了组织的整体效率。反观国际上优秀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拥有完善、系统的员工职业能力培训体系,这个体系能不断为企业造血,成为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的坚强后盾。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之所以把“德”简单等同于职业化,大多数是因为自身组织管理非职业化的无奈之举。通常情况下,越是业绩或才能突出的人才,其拥有的对抗老板或企业管理的资本就越多,因而越是存在分裂组织或另立山头的危险。
 
李绘芳老师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被教育,客户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甚至“愚忠”地坚持:第一条:客户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客户错的时候,请参照第一条的“伺奉”原则。这些实际上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客户是有类别之分,有价值有无与大小之分,不要把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到无价值的客户身上,要记住:客户不都是上帝,不要害怕客户的正常流逝与淘汰,也许我们太势利! 
 
李绘芳老师指出中层领导者只有快速认清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快速提升领导力、执行力,更好地激发团队工作热情,实现下属、自身、企业的多赢!在这种“上挤下压”的复杂环境中,如何游刃有余地进行工作,在关键时刻使自己脱颖而出,是每个中层领导面对的现实课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利用好这样的人才,又要防止他们搞破坏,就不得不向他们提出“德”的诉求,有如在他们头上套一个道德“紧箍咒”,以求得心理安慰。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用制度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完成了组织管理的职业化改造,较好的解决了企业依靠组织效率而非个人效率的问题,因此,偶尔出现个体的非职业化已不足以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一个“烂苹果”,只要不给它滋生细菌的环境,它就无法传染,要么被剔除,要么自生自灭。
 
事实上,由于历史文化和思维逻辑的差异,中西方对职业化的认识也不一样。英格兰足坛的不少球星们场下丑闻不断,比如泡吧、吸毒、斗殴、醉驾、私生子等等,但他们很少会丢掉工作或合同,只要回到训练场或比赛中全力以赴,仍然能得到教练和球迷的信任。若以“德”的标准衡量,这些球星们的道德水准与思想品质都是不合格的,乃至低下的,可比起从小就接受思-全球品牌网-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足球假、赌、黑现象,显然人家更职业化。
 
正因为道德品质或精神层面的东西难以量化和评估,所以西方管理者更关注人才的绩效,人才绩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分析。还说球星,比如曼联前锋鲁尼,据统计,在最近3场英超比赛中,鲁尼的跑动距离比全队平均数多出至少1英里(约为1600米),在与埃弗顿的比赛中,他跑了7.88英里(12679米),比全队平均数高出两英里。除此之外,他还有101次触球,72次传球,4次盘带,打进4球……这就是人才的绩效,与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相比,工作态度和成绩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企业老板不仅缺乏对“才”的精确衡量,而且也缺乏对“德”的统一认识,企业管理者心目中对“德才兼备”的判断有不少主观性或随意性。所以,当“德才兼备”的用人实践不断受挫后,不少企业总结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的用人观,这就给“德才兼备”注入了新的活力。
 
很显然,“德才兼备”是职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德”不会自动转化为“才”,敬业精神和道德楷模不会造就高度的职业化,相反,只有高度的职业化才使得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本能。高度的职业化不仅仅针对人力资源,对企业老板和组织管理也提出相同的命题。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实现组织管理的职业化,才不会在伪职业化的误区中艰难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