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十八大的潜台词是什么?——普通人眼中的国事系列谈之一
凤凰网有个“大学问”专栏,近期刊出了一篇法学专家童之伟有关反对空谈“中国模式的文章,看后很有共鸣。中国如今的经济的确有了非常可观的发展,百姓生活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的确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否能因此就停止改革的步伐呢?我们的许多领导和主流媒体总是沾沾自喜于一些经济增长数字,甚至将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三十年混为一谈,试图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都是空前、伟大的。这其实是混淆视听,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在数字上也是增加的,但年均2.5%的增长与周边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实现五倍的增长速度相比,实在是丢人的状况。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当然不是国人懒惰,而是政治路线的严重错误。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全民的中心都放在了阶级斗争、人整人上面了,经济怎能摆脱得了濒临崩溃的噩运呢?
一些热衷于鼓吹所谓中国模式的人,试图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归结为建国以来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成功。这无非是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实质上是在诋毁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列改革的决定性作用。尽管我们建国以来的执政主体没有改变,公有制等根本特征也依然存在,但真正给近三十年经济建设注入巨大活力的私有制、市场机制、对外开放等改革举措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这些改革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解释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来。然而,有这样一些社会现实也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三十多年来改革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无疑是巨大的,但逐渐积累的社会矛盾冲突也正在日渐显现出来。比如社会贫富差别日益加大、少数权贵阶层的形成和异化愈演愈烈、普通百姓希望精神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致出现空前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政府官员获取经济发展业绩的冲动与普通百姓基本利益诉求之间的反差明显拉大,甚至导致了较多恶性群体性社会事件的不断爆发,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居乐业。
这些矛盾和反差现象的出现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强调的改革重点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与生产力落后的矛盾,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情况已经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如今的改革重点已经演变成:如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基本权利保障需求,尤其是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权利保障需求与现有政治体制能够提供的实际保障过于稀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简单地延续过去强化经济发展的改革路线就远远不够了。这就对尽快启动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非常紧迫的现实要求,那些津津乐道于中国模式的人,其本质动机正是要否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其实是代表少数权贵阶层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举动。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处于干打雷不下雨的严重滞后局面,正是这股阴暗实力从中作梗的结果。
或许有人会说,政治体制改革不过是高层的政治权斗,与我们普通百姓有啥关系?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道理很简单,如今国人的基本物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温饱的确不成问题了。但如果社会上各种假货盛行,各种不公平随处可见,必然导致心情的不舒畅及生活品质在事实上的降低。如果看到社会的阴暗却不能出声,正义得不到弘扬,即便是普通人的内心也会感到压抑,这样的生活又何谈幸福呢?而当一个社会的百姓幸福指数很低的情况下,社会冲突就会日渐增多,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自然会危及到普通民众的正当权益。这些正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目前国人纷纷翘首十八大,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希望新一届领导能励精图治、顺应民意,采取坚决的措施,启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让国人看到国家未来的希望啊。有句老话说:空谈误国,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愿即将主导国家政务的50后新生代精英,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借助政治体制改革焕发出的强大动能,引领中国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