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蓝海在海外?


  9月11日,首创置业与法国地方政府签订土地协议,将建设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区,并享受法国和欧盟特许优惠政策。在首创置业涉足海外地产之前,万通控股参与了纽约世贸大厦重建,并于2010年租下世贸中心1号楼部分物业。去年,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已以个人名义投资纽约的商业地产。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则将旅游地产开发到了更远的冰岛。住宅地产龙头万科近日也正在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目前已经成立了美国地产业务推进小组,为进军美国市场做好准备。央企中航地产则在第六届董事会上通过了《关于公司成立海外事业部的议案》,加速海外布局。

  赶上这波“出国潮”的房企,如今已进入媒体视野的就有万达、碧桂园、光耀、颐和、绿地、万通、中建、中铁、中坤实业等,有品牌民企,有老牌国企,有专业做房地产开发的,也有以承建工程为主的。涉足的国家,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最热门,有的地方已出现几家中国房企在同一区域内“造城”、“抢客”的局面,此外远至非洲的尼日利亚、南美洲的智利,甚至毛里求斯、巴哈马等藏在印度洋、加勒比海域的小岛国也有了中国房企的身影。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都对海外市场青睐有加呢?

  首先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所致,随着调控逐渐深入并趋于常态化,中小型民营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大型房企也开始寻找转型机会,尽可能避开调控影响。许多企业从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有的企业集中精力专注于刚需产品,也有SOHO中国这样从销售型模式转型开始自持物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向海外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房地产投资在境外的资源配置效率很高,利润空间也相对较高。房企去海外投资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融资环境。其中,一方面是融资成本,国内的开发贷受到限制,而且从银行贷款的利息通常在7%以上,民间借贷成本更高,而在海外市场贷款利息多为4%-5%。另一方面是资本金。据悉,房地产企业在中国境内投资至少需要30%的资本金,而在境外10%-15%就可以。境内外资金可获得性和成本的差异都影响投资效率。贷款方面,境内有诸多制约,如买地不能贷款、建设开发不能贷款,即使贷了款也不一定能用,但境外买地可贷款,只要满足资本金即可,贷款资金如何使用也没限制。境内(目前)贷款利息在7%以上,且贷款期限最多3年,民间借贷利息则更高,而在海外市场贷款利息为4%-5%,贷款期限可达7-10年。

  相对于国内地产市场来讲,海外市场更为成熟、透明,法律法规更为健全。以政府规划为例,国外城市的规划均以中长期规划为主,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都不会有大的变动。同时,海外市场的毛利率水平非常稳定。颐和进军悉尼就是因为澳大利亚在全球范围内是政治、经济最稳定的国家之一,进入后的安全性最高,可以保证购买客户稳定的租金回报。

  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中国房企向海外市场拓展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当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会遭遇一些阻力和风险,不少企业在海外扩张中屡屡受挫,这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根植于国内市场的房企大鳄来说,进军国际市场也难免会水土不服,短期内这种尝试性的举动尚难以形成规模。一方面,对于海外开发空白的房企,经验上的欠缺也会存在一定风险,例如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国内外大环境的不同。促使其多数会通过注资、合作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房企国内外的投资和经营的状况也会相互关联,若海外投资的效果未达预期,在当前国内调控的大环境下,对于正处于紧衣缩食的房企来说,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想要降低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寻找当地的房地产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银信投资董事长张民耕在华本企业家某期联谊会上谈到自己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时着重提到了这一点,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是了解当地客户特征、分析产品需求、认清政策法规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