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步伐正在放缓。在此背景条件下,今年3月份以来,国际、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回落态势,而原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更是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价格全面回落,今年我国能源进口量大幅增加。
笔者认为,由于世界经济放缓趋势短期难以改变,未来能源价格整体将会在一个相对较低价位保持稳定,这将为国内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事实上,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也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电荒”、“油荒”对下游产业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并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成品油僵化的调价机制,“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这些问题一方面造成能源价格严重扭曲,引起企业亏损,生产积极性下降;一方面大大弱化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电力、油品企业而言,市场化改革要在一个利益矛盾相对弱化的环境中,才容易推进。而利益矛盾的弱化,最根本的是需要原油、煤炭等产品价格应在较低价位并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因此,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供求宽松的环境为中国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绝好契机。
另外,借此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回落机会,除推进成品油、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外,还应加快建立更广泛的能源储备。储备除了保障必要时期的能源安全外,还可以作为政府调节市场的手段,发挥“蓄水池”作用,这也应被视为能源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煤炭、原油储备主要以政府投资官方储备和系统内部商用储备为主。以石油为例,目前储备仅仅可以满足30天消费,这距离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达标线”还有一定距离。
长期来看,由于资源稀缺性,原油价格整体仍以上涨为主。而在如今特殊时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将有利于实现政府低成本的原油储备,机会非常难得,但如果仍坚持官储,相关配套储备设施还不完善,新建项目时间较长,恐错失良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石油进口管制,像广东、福建、浙江等有条件地区,可以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发挥民间储油功能。
虽然全球经济整体步伐放缓、能源价格大幅下跌的现状,有利于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我们仍应高度重视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一方面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滑,带给中国经济利好信息;而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能源需求也在下降。因此国际能源价格下跌之际,我们诚然应该鼓励增加进口,但也有必要尽量减小低价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影响。
首先是低价进口对国内传统能源产业冲击问题。这问题在煤炭产业表现比较突出,今年煤炭进口大幅增加,加上国内生产平稳增长,而电力、冶金等下游产业需求下降,国内煤炭生产恐出现相对过剩局面,造成煤炭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如此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条件、有步骤地降低部分地区煤炭采掘量,也可以趁此机会,对地区煤炭产业进行整改,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其次是传统能源价格下降,势必引起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价格及成本差距拉大,造成新能源经济性表现不佳。目前,国内光伏、风力发电上网价与传统火力发电上网价格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在内蒙部分地区,风力发电已经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传统火电的替代。然而,随着国内外煤炭价格下降,传统火电发电成本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将大大提高火电发电积极性。相比而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在比较成本上升及下游消费减少条件下,企业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将有所下降。因此,今年政府除了加大对各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硬性指标外,还应对新能源发电企业加大补贴力度。
总体而言,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下行趋势明显,外部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但笔者认为,在能源领域,世界经济下行带来的机遇要大于挑战。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由于国际需求萎缩,以能源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降,这有助于中国借助低价进口资源,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和升级。这一时期既适合国内加快推进电力、成品油等能源市场化改革,也有助于降低中国能源企业战略性“走出去”的门槛,加快电力、石油、煤炭企业在欧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投资发展。
价格下行为能源市场化改革提供契机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