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没有做好成为旅游大国的准备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八天长假”,因为高速免费导致的拥堵引发了空前的讨论。可以说,这次“黄金周”,除了高速免费引发的车辆暴增之外,有两项数据非常引人注目:一是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8006亿元,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15%左右,说明中国的消费潜力的确不容小视;二是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创历年新高。各个热点景点的旅游人数远远超过了最佳接待量:中山陵的游客接待量最多时超过最佳接待量10倍以上,厦门鼓浪屿为最佳接待量的9倍,北京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为最佳接待量的5倍。

  无论是8000亿的消费,还是各个景点人山人海的场景,都明白无误地说明,在经历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中国人的旅游需求难以遏制地迸发出来。从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之后,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旅游需求肯定将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近10年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2011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增长23.6%;出境旅游人数6900万人次,增长20%;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旅游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了GDP的4%,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比房地产的带动力强很多,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然而,尽管如此,和国际上的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比,中国旅游产业无论是旅游收入、旅游理念还是公共政策的支持方面,差距非常明显。首先,从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看,我国旅游业收入2011年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了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经超过了10%,旅游业成为这些国家的第一产业;第二,从出游率看,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率约为150%,而欧美国家平均出游率早已超过400%;第三,从旅游的方式看,旅游在很多国家国民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带薪休假等制度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制度,然而在我国,带薪休假制度远未普及,除了“黄金周”等集中式的旅游之外,旅游成为生活常态的条件远未成熟;第四,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发达国家的旅游业早已经摆脱了门票经济和景点经济的初级阶段,而是将旅游产业的重点放在旅游产业的放大效应上,大旅游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做实;而中国的旅游收入仍然主要来自于门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仍然处在靠山吃山的阶段,一些景点的门票价格高出发达国家数倍,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最后,包括欧美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通过立法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尽管在2009年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然而,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和公共政策上,却乏善可陈,阻碍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随处可见。

  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真正绿色产业,无论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都将旅游业视为未来经济最快的增长点。近10年以来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和中国的其他很多产业一样,中国的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公共假期最少的国家之一,同时,对于常态的旅游有真正推动作用的带薪休假名存实亡。仅仅靠“黄金周”等集中式的休假不仅难以满足国民的旅游需求,反而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景区的管理以及旅游安全都带来很大的难题。本次“黄金周”,高速的拥堵,以及很多景点的超负荷运行,事实上意味着,“黄金周”的做法已经严重抑制了国民旅游需求。中国旅游产业的整体制度系统平常闲置,而到“黄金周”却超负荷运转,甚至连景区的骆驼都被累死,这是极其荒唐的。这种集中式的旅游度假,已经不是度假,而是真正的受罪,长此以往,即使在黄金周,大家也不敢出行,中国旅游业很可能在黄金的发展期面临夭折。中国的高速也好,旅游景点也好,都不是按照黄金周的最大客流来设计的,而是按照正常的接待量来设计的,而黄金周的旅游人数远远的超过了正常接待的能力,这种超越式的发展无疑是饮鸩止渴。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根据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我们的公共政策显然还没有做好成为旅游大国的准备。对于国人的旅游需求,公共政策一定要及时给与回应,及早告别“集中式”的旅游和休假,回归旅游的常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国实现绿色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