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两起网络反水事件传得沸沸扬扬。
其一是,在网络中热传的“男子携情人逼死原配”的当事人肖艳琴“死而复生”,突然现身北京电视台一档对话节目,向所有关心此事的人致以歉意。网络舆论因此发生转向,由之前一边倒的对丈夫姜某和俞小姐的炮轰和唾骂,转向对肖艳琴的质疑和批评。(1月4日大河报)
其二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1月2日下午开始在微博上炮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尹稚表示顾秉林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伟涉嫌贪贿行为,并与一个叫“波士顿设计院”的机构有不正当合作关系。但一天以后,尹稚又发微博称,一天前的“大义举报”不过是一席“酒话”。(1月4日哈尔滨日报)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虚拟的网络世界概莫能外。一边是死而复生的跨年巨献,一边是徘徊在半梦半醒之间,如此荒诞离奇的场面,不由得使人想起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人声鼎沸中,群情激昂的网民自认为触摸到了真相,当他们不遗余力为之摇旗呐喊时,却不料当事人只是“沉醉不知归路”之际的呓语,当事人固然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骤然惊起的一滩鸥鹭却仍惊魂未定,无枝可栖。
毋庸讳言,类似的一幕在互联网上已经无数次上演,乃至于坦然面对事态发展的大起大落,俨然衡量一个网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围观确实在改变中国,但每个围观者也都在此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幸事还是不幸。
无论是死而复生的肖艳琴,还是半梦半醒之间的尹稚,公众都不必过多指责他们什么,实际上,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而且他们也正在努力这样做以挽回舆论颓势。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戛然而止后的全身而退,毫无疑问是把自己的支持者赤条条暴露在对方火力之下——肖艳琴自曝心路历程以换取同情的时候,替她主持正义的网民何曾经历同样的生离死别?尹稚以酒后口无遮拦辩护的时候,实名“力挺”的重量级同行难道也是多喝了三五杯?当事人的全身而退,意味着所有的网络指控全部偏离了标靶,甚至不免被视为“网络暴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示,这令那些一心主持正义的网民情何以堪?
时至今日,尽管网民数量不断激增,但终究只是一个松散的“草根联盟”,也只有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朴素的情感才会将他们暂时聚拢在一起。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到底有多少是无力的呐喊、真情的流露,有多少是不负责任的情感宣泄,甚至别有用心的组织策划,寻常网民无从得知。网民就像一滩鸥鹭,随时都有能因风吹草动而“惊起却回头”。于是,在见证网络善举的同时,“网络暴力”如同先天性缺陷如影随形。利用网络营造声势的同时,通过自己不负责任的举动欲加之罪,这对于孱弱的网络力量到底意味着什么?类似举动越多,网络空间将变得越逼仄,这难道就是这些当事人想要得到的结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样一个事例——1月1日,深圳网友“老铁”带着20万现金和银行卡,来到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地铁口,向网友发钱。此前他曾称如上证未收在3000点以上,将给每个转发的网友100元。他表示,发钱只是为信守承诺。(1月4日新京报)
口罩掩面、拒不透露个人信息,如果这些细节可以视为单纯兑现承诺的诚意的话,“老铁”的解释更令人平添敬意:转发量越大,就越难兑现,不兑现,对这个社会产生的伤害也越大,大家会认为,这又是这个社会上一个不守承诺的事例,我不想有这个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一面义正言辞抨击丑陋,一面身体力行丑陋而不以为耻,虚拟的网往往最容易成为这样的舞台。“老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诺言,用自己朴实的话语道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网络也有道义,马甲也有尊严。相比起咄咄逼人的网络舆论攻势,谨言慎行、有诺必依无疑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网络品质。
新年伊始,三位网络人物勾勒出了一个美丑并存、真假难辨的网络空间。围绕他们是是非非的讨论仍在进行,无论他们最终以什么样的姿态谢幕,他们所留下的网络思考都不应止步——对于网络这样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出发呵护其向上的善意,通过客观真实的信息传递改变生活,而不是凭借不负责任的舆论造势干扰视听,更不能将网络空间当做宣泄一时激愤的沙包,“我为情绪计,岂惜网民哉”。
网络有道义,马甲有尊严
评论
14 views